宁波市海曙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文件汇编

发布时间:2020-06-12 18:27:43  浏览次数:12488    文字显示: 打印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一

 

 

2019年海曙区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

海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安置房建设项目。春城花园北侧安置房项目开始基坑维护施工。
  完成情况:春城花园北侧安置房项目已于2019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并于8月底开始基坑维护施工。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环城西路52弄危旧房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补偿协议签订,基本完成住户搬迁工作。
  完成情况:环城西路52弄危旧房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已于9月底前完成居民签约及搬迁工作。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学校(幼儿园)新建项目。开工新建古林镇蜃蛟幼儿园、石碶街道海曙中心小学雅戈尔校区(暂名)、石碶街道雅戈尔幼儿园(暂名)。
  完成情况:古林镇蜃蛟幼儿园项目已完成土地供地工作,桩基已进场施工。石碶街道海曙中心小学雅戈尔校区(暂名)和石碶街道雅戈尔幼儿园(暂名)项目方案已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专委会评审通过,已于年底前举行工程开工仪式及设计试桩。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开展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风景线1条、示范村4个的创建工作。
  完成情况:横街镇示范镇创建项目,“心闲横街”美丽风景线,横街镇水家村、芝溪岙村、毛岙村、洞桥镇沙港村等示范村创建项目均已完成建设。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60公里,其中美丽经济交通走廊5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10公里。
  完成情况:50公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共涉及大庄至观顶公路、龙溪线、广泽路等5个项目,各项目均已完成建设。1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共涉及荷梁线至章溪新村(一期)公路、章水镇杖锡至花桃公路改善工程、龙观乡鄞里公路至岭脚水库公路等6条农村公路,各项目均已完成建设。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六、养老服务设施提升项目。新建洞桥镇、章水镇等5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洞桥老年养护院项目开工。建设集士港镇、章水镇等10个标准化老人助餐点,建设集士港镇、章水镇等10个标准化老人助浴点。适老化改造5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家公办养老机构、100户困难老人家庭。
  完成情况:高桥镇、横街镇、洞桥镇等5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已完成建设。洞桥老年养护院项目正进行主体工程施工。集士港镇、高桥镇、章水镇等10个标准化老人助餐点和标准化老人助浴点均已完成建设。古林镇葑水港村、横街镇水家村、洞桥镇罗家漕村等5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已完成适老化改造,集士港镇敬老院、古林镇敬老院、鄞江镇敬老院等5家公办养老机构已完成适老化改造,100户困难老人家庭项目完成设施安装与改造。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项目。完成改(新)建10个农村独立水站供水工程。
  完成情况:章水镇童皎村花岩水站、章水镇孔家水站、横街镇惠民水站等14个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建设项目均已完工通水。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八、就业社保服务民生项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500人以上。实施社保精准扶贫工程,对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根据不同困难群体情况给予全额补助或按本人缴费额度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确保有参保意愿的困难群体参保率达到100%。
  完成情况:已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030人。实施社保精准扶贫工程,重度残疾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中轻度残疾人、低保边缘户有意愿参保对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全区社保扶贫医疗保险应保尽保人员共计9858人,有参保意愿的困难群体参保率达到100%。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

 

海曙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情况

海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办理工作基本情况

  2019年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共202件(包括议案10件,建议192件),其中200件交区政府办理。这些议案建议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和突出问题,主要围绕城建环保、社会事业、工业交通、农业农村、财政商贸、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工作。具体分类见表1。

表1:类别统计表

性质类别

件数

百分比(%)

城建环保

70

35

社会事业

66

33

工业交通

31

15.5

农业农村

14

7

财政商贸

10

5

综合

8

4

政治法律

1

0.5

合计

200

100

 

  经过共同努力,大会期间所有议案建议均在法定期限内办复,办复率为100%。根据代表反馈意见,代表对办理工作满意的为180件,占90%;基本满意的为20件,占10%。对办理结果满意的为170件,占85%;基本满意的为30件,占15%。落实情况见表2。

表2:落实情况统计表

类别标记

件数

百分比(%)

A

116

58

B

73

36.5

C

10

5

D

1

0.5

合计

200

100

注:“A”类代表所提问题已解决或基本解决;“B”类代表所提问题部分解决或列入计划逐步解决;“C”类代表所提问题因条件、能力所限近期尚不能解决;“D”类代表所提问题未被采纳或留作参考。

  二、办理工作主要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区政府主要领导对议案建议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持续加大力度、创新方法,切实抓好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不负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信任。2019年4月3日,召开全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会议,明确职责分工,要求承办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办理工作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办理要求。在办理工作中,要求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动员部署、落实责任、督促检查,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抓具体,进一步完善承办单位、承办科室、承办人员“三级负责制”,确保具体责任人对承办单位负责、承办单位对代表负责。同时,区政府常务会议将3件议案建议确定为2019年区政府领导领办件,进一步加强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

  二是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强化沟通协调机制,要求议案建议主办单位根据办理情况,加强与相关协办单位的沟通协调,主协办单位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补台。对办理难度较大、涉及部门职能较多的办理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工作落实。对初次办理议案建议或者办理件数较少的单位,主动联系指导,积极答疑解惑。专门将议案建议办理的相关规则、条例进行汇编,制作《海曙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手册》下发各单位,确保办理工作有效推进。

  三是加强督查,完善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将督促检查贯穿于议案建议办理的签收、办理、反馈全过程,确保办理工作高效有序运转。同时,进一步改进督查方法,丰富督查手段,重点关注涉及部门职能交叉导致办理落实难等问题,通过组织专项督查、召开协调会、部门约谈、联合督查等方式,督促各承办单位推进工作落实,提高办理质量。编发4期《海曙政务督查通报》对议案建议办理情况进行通报,切实推进了办理工作进度。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2019年,在区人大的监督和指导下,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议案建议办理成效不断提升。但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重点问题调查研究不够,解决措施不够有力,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少数承办单位在遇到办理难度较大的议案建议时,缺乏创新意识,致使一些难点、热点议案建议办理不够有效。在今后的办理工作中,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强化思想自觉,解决重点问题。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中,集中精力解决一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加强调查研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努力解决一批重点问题。

  二是强化行动自觉,积极沟通协调。通过电话联系、座谈交流、登门拜访等方式,加强与代表、人大代表工委的沟通,实现“提”“办”双方良性互动。把面商沟通贯穿于办理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听取代表意见,了解真实意图和背景情况,做到“办前有沟通、办中有联系、办后有反馈”,集思广益,找出最佳方案。

  三是强化责任自觉,提升业务水平。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办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真正提高议案建议办理的质量。针对办理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注重新老人员交接,确保议案建议办理工作顺利开展。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三

 

2019年海曙区重大项目推进情况

  海曙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9年,海曙区重大项目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实施重大项目166个,累计完成投资约300亿元。其中,进度提前或正常项目154个,占比92.8%,较2018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全年新开工项目38个(年初计划开工35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8.6%;竣工项目33个(年初计划竣工30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6.7%;前期转化项目11个(其中1个项目于2019年提前开工)。5个省市县长项目工程全部开工,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9个省市集中开工项目均开工建设并统计入库;市重点工程和重大前期项目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一、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明责任

  一是紧盯目标推进。按照“时间明确、计划倒排,过程管理、节点控制,分工落实、责任捆绑,结果验收、考核奖罚”要求,制定完成《2019年海曙区“项目攻坚提速年”活动实施方案》,形成重大项目推进一览表和责任单位任务对账单,明确了年底攻坚任务和攻坚目标,并于年中开展项目增补。

  二是细化责任分工。强化组织领导,深化重大项目ABC三级分层分类动态管理机制,明确各重大项目责任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联络人,构建“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项目建设组织领导体系,细化责任分工,压实工作任务。同时,根据市对区新增的投资总量及投资增速等考核内容,对区考核办法进行调整,全方位加大项目争速力度,并加强过程管控,上下联动、赶紧抓早,抓节点、破堵点,确保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各综合服务部门全力开展要素保障服务工作,制定土地出让、房屋征拆等保障方案,在现有政策范围内对项目建设给予最大支持。同时,结合全省重点工程银项对接活动前期工作,进一步排摸梳理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问题,目前已完成相关情况上报。

  二、创新服务,协调会商解难题

  一是领导带头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头雁”作用,结合“三问三服务”活动,发布《2019年海曙区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手册》,按照亲自联系项目、亲临现场服务、亲自解决问题的“三亲”模式,区领导每月“直奔现场”开展服务,着力挖掘问题、推动项目建设,39个区领导联系项目正常推进率为97.4%,五江口、雅戈尔黄隘研发生产中心、高塘四村等7个项目地块完成出让,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普济医院等25个项目按序推进。

  二是建好用好例会机制。建立全区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例会制度,明确每月召开项目协调例会,积极协调规划、土地、水利、消防等部门,针对性开展会商研判,科学确定卡点难点最佳解决途径,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召开例会6次,成功协调了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项目、214省道(鄞州大道至奉化段)改建工程项目拆迁、月湖西区二期—马衙街以北片区开发建设等有关事宜,其中214省道两处遗留厂房实现2个月内“拔钉清零”,为214省道于年底建成通车提供了有效保障;月湖西区二期—马衙街以北片区地块控本、土地限价等问题已在市重大项目协调例会上协调。

  三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各职能部门和审批单位积极服务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探索模拟审批、桩基分离审批等创新审批模式。全区投资审批“最多90天”目标100%实现。其中,年产10亿瓦时锂电池项目经模拟审批,提前开工转化;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项目等3个项目实现桩基先行,确保在12月底前开工入库。

  三、问责问效,强化督查抓落实

  一是抓监管,强建制。结合区重大项目智慧监管平台,定期对重大项目开展联合专项督查,对项目推进实行全程跟踪,突出攻坚重点,分类协调服务,并通过行政中心一楼大堂设立重大项目竞技台,每月对重大项目实行亮灯公示,鞭策后进单位加快推进。

  二是抓跟踪,保落实。结合实地走访调研,进一步细化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对有难度、冲开工的项目制作展板,实行项目办理“包干到人”,各责任单位及负责人积极作为,及时了解、报告项目动态及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努力当好“代办员”“跑腿员”,及时了解、报告项目动态及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着力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为项目及早开工转化打下扎实基础。针对项目遇到的问题困难,按照自上而下交办落实的模式,实行流程化管理,细化任务清单“作战图”,由各专业对口部门或单位领取,并派专人对问题项目进行追踪服务,打通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最后一米”。

  三是抓活动,促交流。组织召开全区2019年重点工程暨政府投资项目培训会2次,从智慧监管平台、协调例会制度、投资管理办法、项目统计入库及审批流程事项等多个方面对相关人员展开辅导。同时,积极举办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攻坚动员大会、城市价值发布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等各类活动,在增强我区项目投资吸引力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全区重大项目攻坚氛围,号召全区有关单位及人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加快项目进度。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四

 

2019年海曙区推进数字经济工作情况

海曙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海曙区围绕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聚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通过补短板、抓载体、促融合等举措,切实把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落得更准、抓得更细、压得更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博洋创客157创业创新“双创”平台被工信部列入2019年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浙江蓝卓被列入2019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名单;雅戈尔和杉杉新材料被列入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帅特龙和富邦被列入省第三批上云标杆企业;宁波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入选省级数字化试点园区。

  一、补短板,出举措,加强产业发展的力度

  一是补强瓶颈要素优产业。紧盯产业发展形势,率先在全市发布《海曙区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突出“两核一带多点”的布局,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同时,召开海曙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暨“转型升级提质年”活动动员大会,成立区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全面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是强化政策导向促产业。围绕政策靶向引导,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促进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曙区数字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首次以数字经济为主题词,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引进、数字经济园区培育、互联网工业重点平台认定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方面给予奖励支持。

  三是突破体系改革助产业。依托深化改革试验,推进技术创新体系、财税政策、人才体制等改革,打破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编制的《打造数字产业创新综合体改革方案》被列入2019年度全区5个重点改革项目,并作为全区唯一项目推荐至市重点改革项目。

  二、强载体,提能级,优化产业发展的维度

  一是着眼平台建设孵产业。围绕工业互联网这一特色,切实做优一批支撑性强、带动力大的产业平台。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持续孵化浙江蓝卓、中控微电子、国利网安、芯燃科技等7家高科技公司。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智云端”列入市级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台现已在区内300余家制造企业实施。李泽湘教授团队“两院一园”正式开园,孵化出宁波李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固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高技术型企业。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携手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共同打造产业生态集群。此外,成功推动海曙区、宁波大学与姚育东院士三方共建“宁波大学智能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

  二是围绕园区提升育产业。一批重点园区相继动工,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开工建设,重点整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高端创新资源,打造集“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人才集聚、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集群战略高地。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获得首期启动地块,建设10万平方米产业研发楼宇,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新认定众创空间、宁工知识产业园、临空数创园和高桥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全区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予以培育和支持。积极谋划新兴产业集聚区,以海曙区“十四五”工业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快推进桃源湾数字经济科创小镇、洞桥智能经济示范区(洞桥智造谷)的规划发展。

三是立足项目提速引产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成立专业化产业招商队伍,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支区域性招商队伍进行配合,多措并举广泛开展地域、平台招商。成功引进国内运力规模最大的集装箱公路运输互联网平台公司“鸭嘴兽”、行业领先的库存电商平台“爱库存”、年轻人兴趣社交头部平台“即刻”、大数据服务厂商“君南科技”和集成电路领军专家张文伟、朱樟明团队等一批高端项目。同时,积极依托智博会、全市“246”产业高层次人才对接会、2019海曙数字经济发展大会等载体,促进优质人才、产业、项目的沟通交流。

  三、强赋能,转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的融合度

  一是加快5G赋能兴产业。聚焦5G网络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476个,开通398个(位居全市第二)。统筹工作推进机制,高频次召开海曙区5G建设推进协调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曙区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形成工作合力。聚焦5G赋能行业应用,推动雅戈尔集团5G+智慧门店试点,探索5G+智慧商贸、5G+智能工厂建设。宁波市第一医院在全省首次通过5G技术,实现手术直播。此外,推进天一广场5G+AR游览、天一阁景区5G智慧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场景。加快构建5G行业生态,蓝卓工业、工研院、智研院顺利成为浙江省5G产业联盟成员,培育出5G智能无人巡视船、5G无人驾驶车等新兴产业。

  二是深化企业上云助产业。聚焦深度上云,做好多方协调。召开“企业上云”工作推进会,围绕落实好《宁波市“企业上云”考核奖励办法》和《海曙区“企业上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扎实推进企业上云,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硬任务”。2019年,全区新增上云企业3247家,超额完成指标任务。全区省级上云标杆企业总数达到8家。积极引导云服务机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推动浙江智人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诸葛云等一批云平台普及应用,打造有影响力的行业云平台。

  三是瞄准智能制造活产业。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71台,累计培育市级智能制造工业工程服务公司5家,区级智能制造工业工程服务公司9家。加大两化融合贯标宣传力度,做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通过政策引导、培训宣传等,工业企业的MES、PLM、SCM等普及率快速提升,工业设备联网率从去年的18%提升至57%。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备案,确定2019年度两化融合项目计划15个,切实提升全区两化融合水平。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五

 

2019年海曙区稳外贸工作推进情况

海曙区商务局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海曙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三服务”活动要“保持常态、追求实效”的指示要求,努力培树“三化三度”服务品牌,打出一套服务外贸企业“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实现出口628.8亿元,出口规模列全市第四、全省第七,全国占比达到36.49‱,高于市对区考核指标1.02个万分点;同比增长8.0%,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在市对区的“双底线”考核中保持两盏绿灯,为全市“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构建体系,以“专业化”提高服务“精度”

  成立全省首个国际贸易发展联盟,整合海关、税务、信保、银行、律所、全国重点进出口商会、国际经贸组织的力量,组建部门联动、政企合力、行业组织广泛参与的专业化国际化服务队伍,精准回应企业需求。

  一是热点切入,推进贸易便利化。针对外贸企业最为关心的通关、退税速度问题,联盟单位海曙海关将40家骨干外贸企业列为重点帮扶名单,开通“绿色通道”,加快通关速度。海曙区税务局将40家骨干外贸企业,自动上调一个退税等级,平均缩短退税时间约1.6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经营成本,加快了回款速度,得到相关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是难点破解,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我区将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中国银行海曙支行、宁波银行海曙支行纳入联盟,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下一步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弹药,为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奠定基础。

  三是痛点去除,拓宽风险防抗渠道。由对参保外贸企业单一的政策支持向多方式多渠道的专业化帮扶转变。区分不同类型企业的痛点,联盟分别举办小微企业、工贸企业、流通企业3场风险防范培训会,把国别风险、汇率风险以及中美经贸背景下的涉外法律风险防抗作为重点宣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针对当下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这一现状,在工贸企业专场还增加了“走出去”风险防范培训及相应的咨询活动。此外,从上海邀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3位高级顾问,免费为企业宣讲财务风险防范知识。联盟单位中信保宁波分公司不仅为40家实效企业下调了保费,还为每家最多提供5个免费的买方资信调查服务,帮助企业有效防抗开拓新市场、接触新客户的风险。

  二、浓厚氛围,以“贴心化”提升服务“温度”

  以交流拉近与企业的距离,以服务增进与企业的感情,以实打实的政策激发外贸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努力营造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强烈的外贸发展氛围。

  一是加强日常调研。采取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大对企业的调研服务力度。对全区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外贸企业实现走访全覆盖,累计走访企业超过300家,为企业解决融资、通关、信保、广交会摊位、省市出口名牌申报等问题80余个。广交会期间,区领导牵头,带领商务、财政、税务、海关、信保等部门组成现场服务队,赴展馆调研、看望辖区参展企业,提高服务层级和效率。中美经贸摩擦过程中,我区第一时间将美方的豁免清单传达到相关企业,并指导企业与美方客户沟通,争取产品豁免。君禾泵业、维科集团、龙升制衣、福特继电器等多家企业的出口产品列入美方加税豁免清单,规避了经贸摩擦的不利影响,出口实现了大幅增长。

  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国际运营人才培养力度,为外贸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举办海曙区重点外贸企业总裁研修班,组织60余家外贸企业负责人赴天津大学培训,并邀请辖区四大海关(机场海关、邮政海关、海曙海关、栎社海关)、税务、信保共同参与,为企业家提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机会,搭建与海关、税务、信保等部门直接交流的平台。下一步,还将把国际运营人才纳入区“百创汇海计划”,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并逐年提高国际运营人才比例。

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稳外贸促发展10条举措,制定年度外经贸政策,从展会、信保、招商引贸、稳定增长及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及时兑现2018年度外经贸政策2100万元,有效调动了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政府的服务“温度”得到了广大外贸企业的积极回应。2019年7月,省“订单+清单”系统填报进入冲刺阶段,在部门与镇乡(街道)的动员下,订单系统上线率在短短5天的时间里,从50%提升至100%,1400余家应上线企业全部上线。

  三、壮大主体,以“常态化”拓展服务“维度”

  坚持久久为功,努力通过打造常态化外贸服务品牌,赢得广大外贸企业的口碑,并注重把服务向市外延伸、向外贸新模式拓展。通过守存量、挖增量和创新出口模式,不断壮大外贸队伍,提升发展层次。

  一是守住出口存量。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遴选20家流通型、20家工贸型外贸企业,加大日常服务力度,并在政策、信息、信保、法律及贸易便利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建强外贸稳增长的“第一梯队”。全年40家区实力效益工程企业实现出口254.6亿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0.5%,剔除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严重及业务剥离的4家龙头企业,其他36家实效企业平均增幅达到9.2%,高于全区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建立商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与镇乡(街道)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对意向外迁的重点企业进行上门服务,了解企业诉求,解决实际问题,留住一大批外贸企业。

  二是扩大出口增量。组织招商小分队赴广州、杭州、西安等地开展招商引贸,宣传海曙的政策优势和营商环境,吸引多家外贸企业来海曙注册,通过招商引贸,我区新增了22亿元的出口净增量。扶持新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宁化通提供西片区工贸企业资源,促成其开展合作。宁化通出口额从2018年度的“零”,增长到2019年的1.5亿元,并争取今年评选市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三是培育跨境平台。依托机场海关、邮政海关的“双口岸”联动优势,协调税务、海关、邮件互换局等多部门,落实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无票免税”政策,优先开展“进出境邮件全国联网传输数据”试运行,打造基于“9610”业务的跨境小包出口平台“易站通”,走在了全市前列。自2019年8月正式运营以来,“易站通”在机场、邮局的单日通关量最高可达20万单。下一步,我区将与更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展开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为实现宁波“225”外贸双万亿行动中跨境出口突破2000亿的目标作出海曙贡献。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六

 

2019年海曙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情况

海曙区经济合作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最艰巨的一年,也是贞丰县脱贫攻坚“减贫摘帽”决胜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精准聚焦、全力攻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贞丰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义龙新区楼纳村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一、主要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产业合作方面。引导到结对地区开展扶贫企业10个,完成指标的166.7%;企业实际到位投资额9.4亿元,完成指标的178.1%;企业投资带动贫困人口脱贫5933人,完成指标的1545.1%。开展消费扶贫1.3亿元,完成指标的440.0%,带动贫困人口2979人。建设扶贫车间19个,完成指标的633.3%,吸纳就业645人,其中贫困人口377人。

  二是劳务协作方面。帮助对口地区贫困人口到我市就业302人,完成指标的262.6%;帮助对口地区贫困人口在当地就近就业2143人,完成指标的714.3%;帮助对口地区贫困人口到其他地区就业511人,完成指标的511%;接收对口地区贫困学生到我市就读职业院校15人,完成指标的150%;开展对口地区贫困人口就业培训3097人次,完成指标的516.2%。

  三是人才支援方面。向西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54人,完成指标的180%,其中帮扶时间18个月以上6人、帮扶时间7-12个月18人、帮扶时间1-6个月30人。完成党政干部培训22期共2104人次,完成指标的2104%;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培训74期共3377人次,完成指标的1350.8%。

  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全年安排各级帮扶资金8787万元,其中:财政援助资金6000万元(其中贞丰县5200万元,义龙新区800万元),募集落实社会帮扶资金2787万元,完成指标的232.3%;扶贫项目实施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数684人,完成指标的855%。

  五是携手奔小康方面。完成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170人次,完成指标的174%,其中创业成功52人,完成指标的577.8%;带动贫困人口3232人,完成指标的2762.4%;医院结对17所,完成指标的155%;学校结对45所,完成指标的409%;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5家,完成指标的166.7%;参与“万企帮万村”企业29个,完成率100%;完成镇乡(街道)结对20个,完成率100%。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高位推动强保障,夯实基础抓帮扶。专题部署强保障。5月份召开海曙区对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确定《2019年海曙区与贞丰县、义龙新区扶贫协作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明确了全年的工作重点、分工及责任。8月份,召开海曙区助力贞丰县“脱贫摘帽”百日攻坚会议,审议通过了《2019年海曙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考核办法》。全年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等专题研究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5次,召开两地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高层联席会议6次,和贞丰县共同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迎检联合领导小组,联动合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实地调研夯基础。5月份和8月份,区委书记和区长分别率党政代表团赴贞丰县、义龙新区考察对接。贞丰县县委书记、县长,义龙新区书记等率队赴我区考察对接。两地签订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和项目协议,围绕就更有力、更精准开展东西部协作工作达成共识。全年海曙区各级领导到对口地区调研对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79人次,安排对口地区来海曙调研对接46人次。医院、学校、企业、社会团体调研学习互访交流近200人次。

  二是汇聚资金抓帮扶,加强监管见成效。资金支持凸帮扶。全年共安排财政帮扶资金6000万元,其中贞丰县5200万元,同比增长115.5%,义龙新区800万元,增长133.3%,共计安排38个项目,项目完工率、资金使用率均达到100%,带动贫困人口19332人。全年引导汇聚社会帮扶资金2787万元,增长2.32倍。组织引导宁波雅戈尔、帅特龙、三生健康、狮丹努、恒厚实业等公司,合计捐赠580万元,建立一家县级医疗急救中心,解决10000余名贫困人员“两不愁三保障”短板需求。宣传引导社会扶贫网爱心人士注册12455人,网上认领“微心愿”17万元。资金监管见绩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帮扶实效。两地开展联合审计,区纪委监委联合开展每年度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项目安排审核,在全市率先开展对2018年度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资金第三方绩效评估,对涉及3588万元的14个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管理制度、资金使用、项目建设、项目效益和群众满意度等7方面评估,梳理4个大类共计10余条问题建议供两地共同研究完善,确保依法依规管好用好资金。

  三是产业合作增活力,夯牢基石抓帮扶。出台政策强激励。在全市率先出台实施《海曙区促进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义龙新区)招商引资和劳务合作实施办法》,鼓励引导各类企业赴贞丰县、义龙新区投资兴业,最高给予30万元的补助,获市级充分肯定并推广,实现宁波企业到贞丰县投资落户零突破。因势引导促落实。组织50余家企业赴对口地区投资考察,邀请对口地区招商人员参加我区“2019海曙区数字合作论坛”,共同推进两地产业合作。目前已落地企业10家,实际到位资金9.44亿元,新增共建创业园区1个,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引导入驻浙江企业2家,实际投资663万元,吸纳就业人数114人。

  四是加强劳务协作,专项带动抓帮扶。专场招聘引就业。2019年联合对口地区开展实施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东西部协作”现场专场招聘会3场,100余家次企业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次,实现对口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我区就业302人。暖心服务留人心。新设两个劳务协作(服务)站,贞丰县与海曙区的劳务协作站达到5个,实施“爱心岗位”和劳务协作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吸纳贫困户就业,用工企业补贴车费或包车回家等给予在宁波就业的人员“家”的温暖。实施来甬就业贫困户在甬就业先期培训等措施,坚定贫困户在甬就业的信心,目前对口地区在东部省份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贫困人口2363人,实现一个“就近就业、东部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五是多渠道推进“黔货出山”,大力推进消费扶贫。搭建平台促消费。通过市场平台的建设,改变以往散乱、价格低的现状促进贫困户的增收。投入400万元帮扶资金在贞丰县长田镇建设区域茶叶交易市场,投入200万元帮扶资金在义龙新区建设“中国万屯”牛博园产业集群项目,目前两个市场的年交易额超6亿元。出资100万元在宁波市最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开设贞丰一品农特产品展销店,并挂牌黔西南州农特产品展销点,2019年新增1个展销中心(直营店),对口地区在海曙展销点达到2个,全年实现销售农特产品300余万元。十大行动增消费。制定海曙区消费扶贫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五进活动,5月份区机关开设每周一扶贫地区农特产品销售活动,推进“线上线下”对接促销、旅游促销、展会促销、主题促销等十大消费扶贫行动,全年海曙区赴对口地区疗休养102批次2205人次。全年实现消费扶贫1.32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600余人就近就业、月增收3000元以上。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七

 

2019年海曙区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海曙区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具有发展都市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海曙区农业发展整体规划,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现有主导产业为基础,目标建成集精品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辐射、农业新业态培育、美丽农业展示、农耕文明传承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2018年被成功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对象。2019年,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经过申报、审核、调整后,共有建设项目27个、总投资51304万元。截至目前,园区14个项目已经全面完成,13个项目正在建设中,完成投资40494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8.9%。

  一、强化融合,描绘整体发展蓝图

  一是以创促进,带动全区农业整体规划布局。以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精心布局,开展“三区六园”建设,形成环海曙城区的都市农业生态休闲区、西片区半山区的现代农林特精品区、四明山区域的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区,并在每个区块中以2个园区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以点扩面,推动全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是整合资源,全面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建设。统筹新村建设、古村开发、生态河道、农业综合开发等资源,融入创意文化、健康养生,实现整体规划、资源共享,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乡村民宿、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田园综合体。目前,“三村三河六基地”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建设,大田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天胜农牧可持续发展示范园项目等基本完成,景点串联、产业衔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二、招商引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启动农业双创园区建设。位于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农业双创园项目,目前已引进农创客9人,新建钢架大棚设施10000平方米,计划投资种植、加工等产业。

  二是加快丰圣农庄农业综合体建设。2017年集士港镇新后屠桥村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项目,成立宁波丰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项目规划目前已完成温室大棚、莲花池、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新建果蔬采摘区40亩,扩建莲花莲蓬区150亩,预计总投资21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70万元,完成总投资额的98.6%。

  三是开展宁波飞越沙港现代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洞桥镇引进宁波飞越沙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种植、养殖、养生、旅游、民宿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综合园区,下一步将作为我区稻渔共养的重要试验基地。项目占地面积2000亩,预计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一期投资75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30万元,已建成稻虾套养基地60亩,完成鱼塘改造120亩,种植彩虹梨120亩等。

  三、注重效益,共享农业发展成果

  一是保障经济效益。通过引进新品种、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园区亩均产出比全区高出20%。蔺草、稻米等加工企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农民就业,保证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

二是保护生态效益。落实“一控二减四基本”措施,推广应用各类新型农作模式。推进清洁生产,秸秆综合利用率95.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8%,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90%,水产养殖排放尾水生态化处理率91%。园区洁化、美化、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八

 

  2019年海曙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进展情况

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海曙区围绕“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的目标,按照“全面排摸、对标提标、建成一处、长效管理一处”的工作方针,抢时争速、全力攻坚,以高质量建设、专业化管理为抓手,完善农村水价形成、水费收缴和水费使用机制,形成农村饮用水长效运行管理体系,确保2020年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我区已累计完成投资0.24亿元,开工建设19个项目,完工14个项目,新增受益人口1万人,完成市级目标任务109%,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

  一、明确建设目标,实现农村高品质引水

  编制《海曙区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专项规划(2018-2020)》,按照“能联则联、能延则延、能并则并”原则,结合我区农村饮用水分布现状,因地制宜,通过“乡镇自来水管网延伸”“联村联网”“独立水站改造”等工程,有效解决农村饮用水水量和水质问题。实施乡镇水厂联网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原由独立水站供水的行政村纳入乡镇水厂供水。实施联村联网工程,加大单村供水工程整合力度,对缺少优质水源、水源保证率不高的地区,通过蓄水、引水、提水等工程措施,新建一批农村供水联村并网工程。实施独立水站改造工程,通过对制水工艺改造、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完善、老旧管网改造,因地制宜,高标准进行独立水站改造。

  二、破解建设难题,实现项目高质量推进

  针对农村饮用水项目建设难、运料难、水质保障难等关键问题,我区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推动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

  一是简化各项办事环节。强化联动配合,加强人力、物力等要素保障,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为加快施工提供便利。在项目设计、审批、招标、施工和验收等环节上,充分发挥“最多跑一次”优势,压缩中间环节,实现“无缝对接”。流程压缩后,项目自设计完成到开工,可节省时间约1个月。

  二是狠抓工程质量。在工程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建设程序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方案进行审查,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严把设备进口关,统一工程外观形象,用信息化手段,对施工关键工序关键部位进行实时视频传输,对存在问题进行实时协商解决,每月编制农饮水简报,对工程进度进行通报;工程完工验收时严把水质关,要求必须提供42项水质检测合格报告。2019年,我区小皎、孔家、王岙三个水站入选省级“美丽水站”。

  三是发挥“骡马精神”。村级水站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陡窄小,现代运输装备难以送达。我区水利工作人员克服大型机械无法使用、原材料人力输送、供水管道长距离埋没等困难,环环把关确保质量进度。区农饮水专家、设计单位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多次进山现场踏勘。区农水所、质监站、水利站等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微信、QQ等进行远程会商,组建参建各方工作群,及时上报工程最新进展和质量情况,确保农饮水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还创造性地利用地形地势及周边竹林,在高海拔自然村搭建一条钢架“滑道”运输原材料,一天运输量可达数吨之多。该模式先后被《人民网》《中国水利报》《浙江日报》点赞认可。

  三、坚持建管并重,健全农饮水长效运管机制

  出台《海曙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工程水费收缴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促进完善农村饮用水长效运行管理。

  一是全面落实“区级统管”。由区水投公司为统管单位,负责全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采用招投标方式,由第三方负责全部村级供水站的制水、水质化验及检测、净化及消毒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实现专业化运维。将农村饮用水安全政府主体责任延伸至乡镇和村,镇村负责水源地巡查、输配水管网巡查、协调村级供水等工作。如章水镇通过政府采购,由设备供应商进行专业化管理。落实标准化管理,制定操作规程、巡查制度、责任人岗位职责、规范台账资料。

  二是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及时更新公布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对日供水200吨农村独立水站以上水源地进行划定,并设立禁示标志;要求镇乡将200吨以下农村独立水站的水源地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通过上墙公布、发放村规民约小册子等形式进行宣传,从源头保证饮用水安全。

  三是做实水费收缴“一本账”。按照“同网、同质、同水价”和“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对达标提标后的农村独立水站推行分类水价、阶梯水价,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同时对低收入家庭等实行限额内先收后返。构建水费收缴奖惩机制,明确村委会为村级供水站水费收缴责任主体,将水费收缴情况与区政府下拨村级财政补助挂钩,对水费收缴不落实的,在村级运行经费中予以扣除;明确水费使用机制,收缴的水费由各村用于收费员、巡查员等工资及供水管网日常养护等开支,2019年我区已落实补助经费154万元。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九

 

  2019年海曙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海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海曙区深化改革创新,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加强食品安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品种监管,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切入点,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共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6102家,其中食品生产单位137家,食品流通经营单位7218家,餐饮单位8747家。近年来,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呈现稳步提升的状态。

  一、发挥食品行业样板引领作用

  一是地产食品品牌化发展稳步推进。海曙区现拥有王升大、赵大有、升阳泰、董生阳等多个食品生产企业老字号,在帮扶辖区老字号企业树立诚实守信底线意识的同时,帮助业主提高食品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主动提升硬件和管理能力,打造海曙区地产食品良好形象。

  二是小作坊培育逐年提升。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2019年在2018年3家省级“名特优”食品作坊培育的基础上,打造12家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企业,整体带动食品生产加工单位质量上台阶。

  三是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建设不断深化。各市场监管所、镇乡(街道)联动,鼓励督促有条件的村(社区)以美丽乡村、文化礼堂、公共服务、村活动室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推进8家农村家宴放心厨房规范化建设。

  四是成功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根据省、市、区三级政府创建要求,洞桥菜市场、鄞江菜市场、章水菜市场作为2019年放心农贸市场的新创市场,高桥菜市场、联丰菜市场作为复创市场,已顺利通过省局评审。同时,启动全区农贸市场三年改造提升计划,2019年我区共有10家农贸市场列入改造提升工作计划,中心城区4家、西片区6家,其中月湖市场在12月底完成改造。

  五是“放心消费在浙江”行动成绩突出。作为全市唯一代表被省局确定为放心消费建设工作重点区,共确定浙江省2019年放心消费单位培育名单420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培育单位271家、放心餐饮26家,宁波市放心消费示范街区1家、放心社区1家,于11月底顺利通过省局验收。

  六是大型商超主体责任显著落实。加强流通领域大中型超市管理,落实大型商超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引导大型商超在食品安全特别是食用农产品进货上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商超的食品管理水平。目前全区已有4家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超市,华润万家超市和义大道店申报浙江省放心肉菜示范超市,三江购物有限公司徐家漕店、宁波乐购超市有限公司申报宁波市食品安全示范超市。

  二、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水平

  一是开发“e食安”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将各大商超、商业综合体等各类食品商家的重要食品监控资源进行实时整合统一归集,形成重要基础数据和监管服务依据,实现食品安全事前可溯源、事中可监控、事后可评价的全流程监管。目前该平台已经在高鑫广场、东鼓道地铁商业街试行,共接入食品经营单位119家,其中高鑫广场32家餐饮经营单位全部完成“阳光厨房”改造,东鼓道上线餐饮商户73家。

  二是新媒体宣传推出“餐饮红黑榜”。创新引入视频跟拍、视频+图文形式,以路人视角展现餐饮现场检查过程,由宁波电视台《来发讲啥西》栏目和区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全程跟拍。截至目前,共刊播餐饮红黑榜6期,涉及餐饮经营者34家,新媒体阅读量达7.6万余次。

  三是探索社会餐饮智慧监管。区市场监管局在天一商圈试行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建设。通过视频+玻璃隔断的方式,将原有的封闭式厨房改造成透明厨房或在醒目位置设立阳光厨房显示屏。推行“4D管理”“五常法”管理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定期指导。店内员工持证且接受培训考核取得证书后上岗。推进智慧后厨监管系统建设,蜀大侠天一店、石浦大酒店月湖店两家单位实行了“智慧后厨”监管系统。

  四是“食责险”进一步提质扩面。我区从2015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尝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公益+商业”新模式,构建“政府、保险机构、企业、消费者”共建共治共享的“四维”格局,经过四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区“食责险”投保公益险单位958家,投保商业“食责险”主体达171家。

  五是校园食品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区208个校园食堂中A、B级食堂达98%,建成阳光厨房160家,公办学校、中心幼儿园阳光厨房全覆盖,阳光厨房总建成率64.4%,中小学校加热保温水、直饮水系统建成率100%,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校园长陪餐制已实现全覆盖。

  三、强化严管严打,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日常监管。以肉及肉制品、水产品、食用油、食品添加剂等为重点品种,以重大节假日、开学初、夏秋季等为重点时段,以旅游团餐供餐单位、网络订餐供餐单位、校园及周边餐饮等为重点单位,提前介入、管控风险,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二是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网络订餐“净网行动”、畜禽水产“两违两超”等专项整治行动,严查餐饮环节使用“地沟油”、滥用添加剂、使用罂粟壳等非食用物质的违法违规行为,逐步解决餐饮环节监管顽疾、盲区。全年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非洲猪瘟、茶叶、粽子、切面等各类专项检查行动30余起,深入实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隐患问题排查”的网格专项拉练,共发现相关食品安全隐患问题157件,均得到有效处理。

  三是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食品生产流通环节违法犯罪行为,大案践行“最严处罚”,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情况复杂、影响广泛的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向公安机关移交食药案件7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81件,罚没款323.71万元。

  四是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虚假宣传整治。检查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685家,形成高压严打氛围,以保健市场整治为契机,查处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其中浙江盛世红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虚假宣传案获市委书记郑栅洁批示肯定,被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该案例也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评为全国十大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

 

  2019年海曙区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海曙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精神,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注重强化“党建引领、示范引路、法制引导”的三引策略,构筑五大体系,全域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率达95.8%,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学校分类覆盖率达100%。涌现出西河小区“党建引领+撤桶并点”、柳锦社区“摄像头+红黑榜”、集士港镇广昇村“垃圾分类写入租约”等一批亮点典型。2019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同志在宁波考察期间,充分肯定了海曙区垃圾分类多元处置模式。9月,中组部和住建部在宁波举办了培训班,白云街道玫瑰苑小区被列为考察点,获得充分肯定。

  一、明确目标责任,构建上下联动的管控体系

  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垃圾分类管理体制,严格按照上级部署和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规划、标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和督促考核工作。

  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批示督促,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多次实地踏勘,研究部署。区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带队到街道社区开展实地服务和督查。区分类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各镇乡(街道)党政一把手亲自上阵,落实责任。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推动居委会、物业、业委会齐抓共管。各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的要求,主动配合、严防监督空白。

  二是建立高效机制。制定《关于海曙区生活垃圾分类七大专项行动的通知》,从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制度创制、收运处置、文明风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七个方面细化工作目标。配套出台《2019年海曙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考核办法》《海曙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居住小区“撤桶并点百日攻坚行动”的通知》《海曙区垃圾分类千名督导员培优计划》等文件规范,从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考核细则、优化桶边督导、规范收运体系等方面作了细化分解,确保责任落实。

  三是完善考核监督。建立完善沟通反馈机制,每月底以通报、简报等形式反馈本月工作成效。引入垃圾分类管理第三方考评,根据考核情况形成评估报告,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决策和部署提供科学、公正、有效的数据。

  二、聚焦源头质量,构建全面覆盖的目标体系

  从精细化管理着手,社区注重提质、部门注重提速,通过示范创建引路,大力提升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实效,严格把控垃圾分类的第一道关口。

  一是社区注重提质。撤桶并点、桶边督导和定时定点是提升分类质量的一种“短平快”模式,2019年4月全面铺开“撤桶并点百日攻坚”行动,撤除1386个点位4086个垃圾桶。在撤桶并点进行的同时,不断提高桶边督导员的履职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管理机制,开展区级层面督导员培训20余场次,参加人员千余名。在安丰社区玫瑰苑小区试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成效明显。各街道充分探索“四分类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的高质量。比如紫园小区“苹果树”项目,通过厨余垃圾分类公示榜增强了楼道居民的荣誉感;文昌社区“绿色银行”项目中,居民可定期兑换商品使参与率有效提升。

  二是部门注重提速。区分类办牵头统筹,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垃圾分类规范化,并督促指导各单位加强垃圾分类培训宣传活动;实施校园垃圾分类“五个一”制度,启动垃圾分类“校社共育”试验田实践行动,探索校社联动机制,编写全市首本针对校园垃圾投放的指导性手册《海曙区校园垃圾投放指南》。召开全区商贸系统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会;率先在全市举办星级饭店垃圾分类现场交流会。积极推进城区农贸市场垃圾分类工作。

  三是示范创建引路。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级创建活动。2019年已完成省级高标准小区创建10个、市级双百示范小区36个、达标小区243个。各街道正积极创建精品亮点小区,重点开展月湖街道示范片区、省级高标准示范村金陆村和大路村的创建工作,完成高鑫广场和恒一广场商业街的创建。

  三、抓牢全程分类,构建规范监管的保障体系

  全程分类是垃圾治理的关键,重点围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环节规范监管,做到前中末端齐发力。

  一是前端引导分类。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实现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采取多形式提升居民分类质量,包括桶边督导、定时定点、精准入户、开展积分兑换等,促进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工作,“搭把手”已在17个镇乡(街道)设置智能回收柜234台、流动回收柜151台;“太空侠”智能回收柜45台;“小黄狗”智能回收柜10台。全区城镇小区“两网融合”覆盖率为100%。分拣中心用地约15亩,已完成主体框架建设,目前正在试运行。

  二是中端完善运输。进一步完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体系,促进居住小区垃圾集置与收运之间有效衔接。2019年,投入980万元经费,率先在全市实施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公交站点式二次收运模式,在13个小区探索“夜间收运”的可行性;投入195万元建设了区智慧环卫监管平台,保障收运高速有效。

  三是末端夯实保障。实施南雅、段塘、蓝天路等小型中转站提标改造,加快原双杨中转站设备升级改造,确保垃圾转运能力。构建生产服务一张“网”,培育回收利用骨干企业宁波海曙宏达废旧物资有限公司和宁波森达贸易有限公司,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1%。坚持“焚烧、资源综合利用与生化处理为主、就地处理为补充”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制定生活垃圾应急处理预案,综合保障助力海曙垃圾焚烧厂高效处置。借助生产型企业的力量,从源头上分拣、回收、再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双赢发展。

  四、坚持共治导向,构建全民参与的共管体系

  加强引导、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理念,宣传教育和督促引导同步抓,培养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共管体系。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机关党员干部垃圾分类承诺评价制度,全面开展“红色领航”行动,发挥全区党员干部在社区履行“晒桶行动”,在单位落实“示范行动”,在公共场所践行“志愿行动”,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柳锦社区通过机关党员“社区四宝”,即旗子、帽子、挂牌、记录本,将机关党员进社区工作落到实处;文昌社区党委把垃圾分类内容纳入基层党建任务清单;段塘街道将辖区内1600余名党员居民全部纳入到网格党组织管理,扎根社区、融入民生、惠及百姓;集士港镇春华社区在印象巴黎小区推行“党建+垃圾分类”模式,点亮垃圾分类“红色”引领力。

  二是紧抓宣传教育。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格局,打造垃圾分类宣传居民常入眼、入耳、入心的效果。发挥西门街道桑阿姨、南门街道阿五师傅等草根英雄的影响力,树立“本土”垃圾分类明星人物;借助辖区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力量,提供各类资源支持;发挥高校志愿者力量,搭建“社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平台”,普及垃圾分类智能系统运用等知识。到社区、农村、学校宣教持续推进“十进”活动,全区共开展宣传培训活动3718场次,参与达42万余人次,推送短信52万条,发放宣传指导手册20余万份。

  三是加强执法保障。结合“执法进小区”巡查模式,强化执法部门与街道社区的联动协作,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10月《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区提出了“以服代罚”将社会服务代替行政处罚的模式,生活垃圾分类立案83起,处罚152起,处罚金额60452元,全区垃圾分类法制意识极大增强。

  五、统筹农村分类,构建城乡无缝的同步体系

  因地制宜推进镇乡(街道)与行政村、农村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通过城乡联通的模式,促进城乡垃圾分类同频共振。

  一是加强设备配置。安排专项资金270万元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给予补助,各镇乡(街道)投入资金共计1600万元,除常规的垃圾桶、垃圾袋购买和宣传资料印刷发放外,更加注重环卫站、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大分类收集车、垃圾终端处理设备购置,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质量上下功夫。

  二是加强城乡互动。加速推进城乡垃圾分类一体化建设,西片9个镇乡(街道)分别和城区8个街道、区教育局结对,未开展垃圾分类的60个村分别与先进社区结对,通过“牵手”模式有效地将城乡资源进行整合,开辟城乡间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渠道,促进垃圾分类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造样板。各镇乡(街道)结合自身特色精品村落不断涌现。如集士港井亭社区撤桶并点简化投放路径,定时定点引导居民投放,打造垃圾分类亭美化环境;鄞江镇投入500万元建设镇环卫站,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模式,解决80%以上的垃圾,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古林镇张家潭村采用收集包干机制和指导督查机制,坚持将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条款内容列入村规民约,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制度”责任状和垃圾分类承诺书,并由专人监督和督促村民落实责任状。《人民日报》刊登了《小小分类桶,村庄变干净》文章,展现了海曙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的一个小缩影。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一

 

2019年海曙区“三改一拆”工作情况

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2019年,海曙区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全力推进“三改一拆”行动、“无违建”创建、“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及小微企业违法建筑专项整治等工作。

  一、明确目标,全面营造攻坚声势

  明确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压实攻坚责任,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氛围。

  一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区17个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分别于4月、8月两次召开全区“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等专项工作推进会,要求各镇乡(街道)及各职能部门切实落实责任,形成全区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态势,有效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拆违攻坚速度。

  二是加势加压促完成。截至12月底,“三改一拆”方面,累计完成“三改”219.9万平方米,为年度市定任务的178.8%;完成“一拆”139.3万平方米,为年度市定任务的163.9%。基本完成杭深铁路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和入城地标建设工程。

  三是拓展思路造氛围。借力宣传舆论,充分利用各类型媒体,大力宣传“三改一拆”的各项政策法规和重要意义。运用漫画配文、工作短信、互联网媒体推送等新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让“严厉打击新增违法建筑,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工作理念和“持续开展‘三改一拆’行动,共同建设美丽海曙”的工作要求深入人心。

  二、清存控新,全力加压攻坚克难

  坚持“拆、控、用”并举,通过强力清存量,有效控新增,用好拆后地,将“三改一拆”行动加快推向纵深。

  一是狠抓专项促清存。通过“扫雷攻坚”“拆违提质百日攻坚行动”“小微企业涉危违建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加大对卫片图斑、国土历史积案等存量违法建筑处置力度。9月4日,集士港镇对西岙水库旁900平方米的涉水违建依法拆除,并完成了复绿工作,既清除了存量,又保护了饮用水源地。

  二是完善机制促控新。建立由村(社区)负责人、执法队员、镇乡(街道)包干领导组成的三级违建防控责任人网络,确保防违控违责任到位,充分利用无人机等技术,运用多维防控手段,做到新增违建及时处置“零容忍”。高桥镇于7月份发现位于高桥西路上的一家小包装厂,在租用的场地上擅自搭建千余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立即予以处置,实施拆除。石碶街道于11月8日,对菩悦花苑小区内多名业主当年搭建的共12处高层屋顶违建进行了拆除,总计300余平方米。

  三是因地制宜促利用。按照“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原则做好拆后土地利用工作。铜盆浦垃圾填埋场上的违法建筑群拆除后,根据地块总体开发建设计划逐步推进改造利用工作,其中2万多平方米地块由雅戈尔江上房产项目开发方建设为房产项目配套绿化,其他部分地块改造利用为生态型苗圃,涉及面积29764平方米,已移植3500多株树木。

  三、精耕细作,全面优化“两路两侧”

  根据“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年度工作安排,结合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第21届浙洽会环境整治要求,以专项攻坚治理促环境品质提升。

  一是脏乱兼治,全力建设品质路。对高速、高架及主要道路两侧环境组织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完成市办下发和我区自排自摸的237个“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环境点位以及477处道路两侧乱涂乱写、废弃违法广告点位的整改工作。高桥镇针对联丰中路沿线红心村树桥头自然村、黄家庄自然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等开展集中攻坚,拆除50多户1280平方米违建,并落实资金粉刷墙面、植树种草、加快升级路侧村貌。

  二是拆改同步,描好村镇山水画。鄞江镇、横街镇分别对横鄞线进行道路改造和公路两侧路面秩序、环境卫生及沿街立面整治,全面提升公路整体形象。集士港镇结合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对道路两边的农家小屋进行立面改造,打造成别有风味的“山村小筑”,实现乡村“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蝶变。

  三是管建并举,打造靓丽风景线。以提高铁路运行安全为基础,通过点位整治、清理清运、拆除违章、墙面粉刷、地面铺设及绿化补种等措施,持续推进杭深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和提升。在铁路城区入口处建造凸显海曙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入城地标,完成宁波西高速入城口景观提升工程,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西门户景观。

  四是以用代管,推进桥下空间利用。对11个桥下空间进行综合利用,选取S214省道K4+200南侧机场高架南沿桥下空间作为亮点样板上报,该处桥下空间由区市政设施养护中心作为西片区市政应急抢险仓库使用。

  四、点土成金,全力提升老旧改造

  紧扣三年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计划,以“存量提质、增量选优、用好用活”为目标,深入推进老旧改造工程。

  一是通过腾笼换鸟促使破旧厂房华丽变身。以低效用地再开发为突破口,积极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高桥镇一闲置厂房地块改建成为产城融合、集商业综合体与时尚休闲体验园于一体的宁波U-Park商业公园,于11月15日正式开业。

  二是通过旧村改造实现政府让利于民。通过旧村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全区16个行政村的居民受益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实施,完成旧村拆迁面积136.7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建设157.2万平方米,建成9个安置小区,8200多户原村民喜迁新居。

  三是通过盘活存量腾出城市发展空间。积极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永丰西路一块10多年前拍卖的闲置用地,经过望春街道积极协调,拟将该地块打造成茶文化创意园区,并于近期开业。

  五、夯实基础,有效落实长效管控

  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健全完善违法建设和“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环境长效常态管控机制。

  一是落实违法建设节假日巡查制。针对部分业主利用节假日抢建违建情况,全面落实节假日巡查制,切实加大节假日期间巡查防控力度,实行新增违建“日巡日报、即查即拆”。“五一”等小长假期间,区“三改一拆”办对小长假违法建筑防控作出专门部署,各镇乡(街道)城管中队共发现6处670多平方米新增违建苗头,全部落实拆除整改措施。

  二是落实“两路两侧”路(段)长制和路地联席会议制。对朝阳社区朝欣小区存在的停车难问题、胜丰社区胜丰路沿铁路围墙倒塌存在安全隐患等关系民生问题的事宜,通过现场办公、联席会议等方式进行集体会商、协调解决,利用铁路沿线空置场地改建停车场、落实围墙重建,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也有效防止环境问题反弹“回潮”现象发生。

三是落实定期督查考核制。强化对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三改一拆”和“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工作的督查考核,对巡查不到位、管控处置不及时的及时进行督查督办。尤其是“9.29”事故发生后,成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督查组深入各镇乡(街道),对小微企业违法建筑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现场督查,落实整改责任。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二

 

2019年海曙区推进物业提质提价工作情况

海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切实破解老旧小区民生顽疾,更好地提升物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能力,2019年以来,海曙区积极探索“以质定价、质价相符”的物业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力争全区三分之一老旧小区实现物业费提价。截至目前,我区已有45个小区完成物业提质提价工作,年度任务超额完成,提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制度先行、机制顺畅,提质提价工作合力推进

  一是提价基础扎实。依据《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先后拟定《海曙区物业服务提质工作实施意见》《海曙区物业住宅小区提价实施方案》,明确优质服务的具体内容以及补贴要求,以优质促优价,奠定物业提价基础。

  二是工作机制顺畅。区住建局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好提价程序及政策指导工作,制定配套补贴政策。各镇乡(街道)负责牵头辖区物业住宅小区提价工作,参与、跟进辖区内住宅小区物业费提价进程并做好政策解释及业主思想工作。区财政局做好物业服务收费奖励资金保障工作。

  三是层层督导发力。区领导亲自督导,各有关部门责任落实到位,建立“时管周报月督查”机制,定期向区委督查室汇报全区物业费标准调整情况,实时跟进物业费提价进程,分析研究提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二、示范引领、创新模式,行业品质实现稳步提升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提价成功且年度收缴率稳定的物业住宅小区,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建立区级老旧住宅小区奖励补贴经费,专款用于收支难以平衡的老旧小区,并对最低收入家庭给予物业费补助;每年安排重点区域整治经费,主要用于垃圾分类、重点区域的难点问题整治、老旧住宅小区配套安防设施的维护及更新、抗洪抢险与应急补助等,力争形成政府“扶一把”,老旧小区“靓起来”的良好局面。

  二是发挥试点引领作用。打造社区“微共社”模式,探索以社区为平台,将社区内各物业公司、业委会组成联合体,形成经验相互交流、矛盾共同化解的社区共同体。如鼓楼街道文昌花园,积极探索“五方共商”形式,由社区牵头,业委会、物业公司、网格支部、和谐促进员共同参与物业提质提价工作,经三次提价,物业费从每月0.3元/平方米提升到现在的0.85元/平方米,涨幅接近300%,且收缴率一直保持在100%。同时,该街道建立物居业横向互动共享机制,以文昌花园小区为微单元辐射周边,以点带面,迅速带动香榭丽舍、中宪孝闻小区提价工作开展,收效良好。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西门街道西湾路69弄成立海曙区第一个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在提升物业费标准的同时,改造小区岗亭、新建小区活动场所,小区环境得到不断改善。随后,该街道进行深入推广,钱东小区、胜丰东苑小区也先后成立了管委会,不断发挥小区党员骨干、热心业主的作用,开展物业费提价工作,提升业主的满意度。

  三、立足规范、共商共建,探索行业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规范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物业企业准入、退管机制,完善“阳光财务”公示和物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惩戒力度,对违反规定的物业服务企业,及时进行通报,并取消其评优评先奖励、老旧小区补贴等资格。

  二是加强多方协作。强化区、镇乡(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制,以三方例会为基础,建立健全“物、居、业”三方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畅通三方沟通渠道,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减少物业费提价工作中的矛盾纠纷,各物业小区整体环境大幅度改善,业主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

  三是引入“第三方”服务。探索建立社会专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的社区治理模式,引导专业社会中介组织为小区物业费标准调整提供物业费测算、物业服务评估、业主大会召开等物业管理事务相关服务。如中山西苑小区在面临退管和物业费提价的双重压力下,经过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引导,成为宁波市首个同时完成物业费提价和选聘新物业服务企业的小区。

  四、党建引领、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良好提价氛围

  一是持续扩大物业党建覆盖面。挂牌成立“物业行业党建服务中心”,加强对物业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出台《海曙区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建设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段塘街道南都花城小区于2019年1月成立业委会党支部,积极发挥堡垒作用,4月顺利完成提价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成立物业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物业企业的自律能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二是广泛宣传提质提价积极作用。将居民最关心的提价流程、依据进行公示,打消居民对提价工作的疑虑;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督促物业公司在提价的同时切实提升服务。同时,加大物业费提价中典型经验宣传,引导小区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运营体系。如望春街道天一家园在亚太物业入驻后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楼道安装窗户限位器、煤气管道安装防爬倒刺、引入“落叶吹风机”设备、开发维修接单新系统,优质服务得到居民肯定,物业费顺利提价,达到双赢的效果。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三

 

2019年海曙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

海曙区交通运输局

 

  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也是海曙区加快城乡融合、提升城乡品质、构建“美丽海曙”的重要内容。2019年以来,按照“全覆盖、补短板、增后劲”总体目标,我区将农村公路的“建、管、养、运”与全区交通总体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大力开展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积极开展省级示范创建。通过努力,全区农村路况正得到有效提升,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不断深入,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一、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着眼于长期谋划、立足于海曙实际,编制完成《海曙区“四好农村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强海曙区公路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海曙区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意见》《关于海曙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海曙区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和《海曙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考核范围,落实责任,明确目标,有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同时,根据市级文件《关于调整宁波市“四好农村路”资金补助标准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四好农村路”资金补助标准的力度。如四明山区新建农村公路补助资金由原来的90万元/公里提升到160万元/公里,更好地保障农村公路改善建设,形成了“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拉高标杆建路,完善交通路网

  以环境美、设施美、服务美、管理美、体验美“五美”为评价指标,高品质建设农村公路、场站和公路服务站,构筑高质量农村路网体系。

  一是优化路网布局功能。对接区域骨架路网,完善农村公路布局,坚持把“四好农村路”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按照计划,到2020年将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197.96公里。2019年共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42公里、累计完成6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50公里、累计完成127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2个。

  二是积极开展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根据省创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三年目标的要求,至2020年底,我区需完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64公里(其中公路走廊210公里,航道走廊54公里)。2019年,共完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80公里,提前一年完成三年目标任务。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山区、穿镇、景区、平原”四类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模式:(1)山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景观公路,如大庄至观顶公路,路两侧有山、有水、有瀑、有泉、有观景平台;(2)穿镇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示范线,如荷梁线章水穿镇段,一改几十年的旧面貌,镇区环境焕然一新;(3)景区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如梁祝大道作为通往梁祝公园景区主干道,通过创建工作改善了道路环境,现已成为高桥镇重要景观大道;(4)平原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如广泽路景色优美,环境宜人。通过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海曙城乡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是保障路网建设质量安全。实施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做到农村公路安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四同步”,避免重复投入。及时增补安保设施,整治危桥危隧隐患,安保设施设置到位,全区无四、五类危桥危隧。推广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标准化管理,实行施工样板制、首件工作制,实现县乡村道质量监督全覆盖。坚持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实行“施工样板制”和“首件工作制”,新改建农村公路一次交工验收合格率达100%。严格落实“七公开”制度,加强行业监管,接受社会监督,打造农村公路“阳光工程”。

  三、创新管理机制,整治路域环境

  以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等为重点,着力构建完善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一是全面推行“路长制”。严格落实《海曙区“四好农村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全区893.58公里农村公路均建立区、镇乡(街道)、行政村三级“路长制”,各级路长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路域环境整治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等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积极打造“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乡村联动、社会参与”的道路管养新体系。

  二是强化公路治超能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路域治理长效机制,由区交警大队派民警驻点治超站配合路政开展日常执法工作,累计开展“铁腕”“利剑”等交警、路政、城管联合治超行动20余次,成效明显。同时,推进“科技治超”工作,2019年至2020年计划新增公路治超电子检测系统9套,覆盖面进一步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得到有效保护,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交通安全进一步提高。

  三是扎实推进路域环境整治。联合区“三改一拆”办和属地镇乡(街道),大力开展“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工作,全面查处以公路红线控制区为重点的路域范围内违章建(构)筑物搭建、违法开设平交道口、挖掘占用、摆摊设点、设置非公路标志、路边种植、乱堆乱放现象。同时,针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按责任分工分别向属地镇乡(街道)、外包单位进行信息反馈,并对相关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实行动态管理,努力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

  四、完善养护体系,实现持续发展

  出台《海曙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的实施意见》《海曙区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办法》,坚持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强化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

  一是推进市场化改革。针对基层站所现有养护人员年龄老化、专业化程度低、维修效率不高的现状,转变基层站所既巡查又抢修的公路养护模式,通过“花钱买服务”方式,由专业单位来做专业工作,基本实现公路养护“管养分离”。在已实施日常保洁下放镇乡(街道)、桥梁经常性检查及绿化养护服务外包的基础上,2019年新实施公路小修保养市场化政府采购3个。通过市场化采购,进一步补齐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力量不足、机械设备缺乏的短板,市场化养护绩效明显。

  二是实施专业化养护。为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民众出行环境,投资2100万元实施“桥头跳车”专项整治,累计完成97座桥头跳车整治(其中公路桥梁83座,涵洞3座,市政桥梁11座),实现区内县道及以上公路桥梁“桥头跳车”清零。同时,扎实推进海曙区县道以上公路桥梁经常性检查工作市场化运作,CBMS桥梁管理系统及桥梁一桥一档已全部实时更新。建成以路网中心为核心的“智慧交通指挥系统(一期)”,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加强,灾害性天气应对处置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针对山区道路在全区农村公路中占比高、边坡及公路隐患易发多发等实际问题,我区已于2018年施工招标小额零星及应急抢险工程,合同工期2年,每年600万元,2019年年底合同已到期。现已完成2020年度至2022年度小额零星及应急抢险工程招投标工作,三年总投资1800万元。承担汛期、台风、冰雪天气等的公路应急抢修任务。同时,在应急抢险服务1包的基础上,将全段养护人员进行优化组合,集中一批较专业人员及养护设备,重新组建应急中心,作为应急抢险自身常备队伍,保障应急抢险工作完成及时有力。

  五、优化运营畅路,共享品质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目标,按照“先改造、再规范、后提升”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群众出行从城乡均等化到城乡一体化的转变。

  一是全面完成一体化改造。构建“城区—镇乡(街道)—农村”三级公交网络,客运通村率、公交一体化率均达100%,城乡出行费用下降50%,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连续三年达到5A级水平。紧密结合农村客运服务与“四明山”生态旅游,将客运站点向“四明山”生态旅游景点延伸,带动人流聚集,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农村新业态发展。

  二是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农村道路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农村客运通行条件审核工作机制,安全责任明确到位,对新增农村道路客运班线进行安全通行条件审核。完善农村客运车辆动态安全管理,完成农村客运车辆100%安装车载卫星定位终端,实现农村客车安全监管信息化常态化。

三是强化运营与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实施镇乡(街道)客运场站建设三年规划,2019年共新建农村客运停靠站9座,累计16座;新改建城乡港湾式停靠站14座,累计34座;新改建农村物流服务点40个,累计110个。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四

 

2019年铁路宁波站区域综合管理情况

海曙区南站广场区域综合管理办公室

 

  2019年,海曙区狠抓作风建设、强化区域执法、落实综合保障、提升环境品质,区域治安、交通、营运、市容秩序得到显著改善提升,较好完成综合管理工作目标。

  一、基本情况

  2019年,铁路宁波站共发送旅客2112万人次,到站旅客2134.7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6.9%;汽车南站发送旅客约448万人次,日均发车540班次,日均客流量1.2万人次,同比减少2.0%;客运中心站发送旅客约113.24万人次,日均发车248班次,日均客流量3102人次,同比减少18.6%,日常出行客流——尤其是中长途客流大幅自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区域共查处“黄牛”968人次、拘留30人,抓获网上逃犯152名、吸毒运毒人员57名、诈骗144人次,查获管制刀具19把;查处“黑车”违法营运124起,查处出租车、大巴违规经营192起;处理乞讨流浪人员197人次,机动车人行道违停抄告50起,清理查扣违规停放共享单车1159辆,查处无证兜售26处,智慧城管处置1521起;查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违法行为19009起。区域整体呈现“紧张、有序、平稳、安全”的良好管理态势。

  二、主要做法

  一是以抓作风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落实“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不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完善组织生活,健全“三会一课”,切实推进以服务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深入。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提效年”活动,全面推进作风提效、服务争效。分批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作风培训,着重整顿队伍建设、提升业务作风,以作风促业绩,以作风促成效。办公区域执行不定期检查制度,对办公区域卫生及作风建设进行考核监督。注重人民群众诉求解决、矛盾化解,全年共承办答复各级信访事项59起,全部事了案结;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件,办理工作及结果满意率均为100%。强化综合服务,在南广场出租车下客区和社会车辆停车场C区共增设冷风机8台,在广场处增加临时休憩座椅15处,为旅客创造安心、舒心的宁波站区域环境。在2019年春运40天及国庆“黄金周”等重要时段,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倾斜一线,提高路面见警率与管事率,积极做好旅客疏运、治安管理、交通组织、环境保洁、执法保障等各项工作,实现平安、有序、畅通。

  二是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部署要求,把铁路宁波站枢纽综合治理创新和服务环境优化作为宁波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场所延伸扩面的标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系统集成、协调高效的原则,突出“车、票、人、物、管、场、景”七大核心要素,大力实施枢纽功能提升工程、管理服务精细工程、数字南站建设工程、设施设备提质工程、视觉形象美丽工程等“五大工程”,着力推动旅客进站、取票、安检、候车、换乘、出站、休憩等场景全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让旅客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更温馨,进一步提升旅客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推进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升级区域绿化品质,复绿近300平方米,更换公园草花500平方米;完善消防安全,设置2个微型消防站;推进区域设施工程移交,补全前期工作欠账短板;推进北广场商业连廓整体招租,完善北广场整体业态;推进区域开发地块招商开发、铁路三四线环评等相关工作,配合做好铁路三四线前期工作;推进客运中心物业服务市场化运作,提升客运站区域市容环境品质。推进垃圾分类督导宣传工作,结合广场流动性大、人群不固定的特点,招募了一批广场区域垃圾督导员,对垃圾分类进行劝导,推进广场公共区域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

三是以服务担当、执法担当、岗位担当为重点,切实推进区域执法水平。牢固树立区域一盘棋的理念,建立健全“齐抓共管、联防联动”的工作网络,优化“动态化、全天候、网格式、全覆盖”的勤务机制和“综合管理、联合执法、按职办案”管理机制,联动推进“块块负责、条条保障、条块结合、路地融合”的区域管理效能提升。强化实战演练,坚持打防并举,加大执法保障力度,保持威慑力,筑牢安全防线,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提升。创新管理思路,强执法严管理,狠抓平安建设工作落实,以“路地警务融合”为抓手,强化区域执法查处,着力抓好突出问题及疑难问题的治理。困扰火车站区域多年的“黄牛”“黑车”“残的”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区域协同圆满完成首届中东欧博览会、国庆70周年安保等保障工作,确保区域交通顺畅、道路安全、执法高效、管理严谨。实施综合秩序“百日专项整治”,推进常态执法与机动专项整治相结合,区域执法取得较为显著成果:现阶段广场区域“黄牛”三五成群、拉客喊客现象基本杜绝;“电的”“残的”违法载人现象大幅减少;乞讨流浪人员堆放杂物、随意卧躺现象基本消失,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区域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深化提升。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五

 

2019年海曙区学前教育工作情况

海曙区教育局

 

  海曙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自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幼儿师范教育家张雪门先生于1918年创办浙江省第一所国人举办的幼儿园至今,百年海曙学前教育已成为宁波学前教育的高地。一直以来,海曙区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着眼区域学前教育的统筹性、协调性,在幼儿园基本建设、队伍建设、学术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发展多元、公益普惠”的高品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海曙学前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129所,其中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96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为68.5%,普惠性幼儿园99所、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为87.9%。

  一、强化“三项举措”,全方位推动内涵发展

  着眼全面优质,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激发幼儿园内涵发展的行动自觉,全面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前教育生态。

  一是“一体化”区域推动机制促进大融合。结合海曙教育实际,成立学前教育发展中心,集教研、教科、师训、干训于一体,着力破解区域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构建“一网五片、融合联动”课改协作机制,协同推进城乡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整体提升城乡幼儿园办园品质。

  二是“品牌化”抱团发展模式打造新态势。与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团队开展学前教育区域品牌建设合作,全面推进“品牌活动—幼儿园品牌—品牌幼儿园”系列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打造学前教育区域品牌,集结出版的《儿童立场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构建》成为全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参考书籍。实施集团化联盟办园机制,通过实施“优质园1+X工程”,实现新建园高起点发展。

  三是“生成化”队伍培养体系激发动力源。实施“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园本教研特色项目”三大工程,推出“特级教师乡村工作室”“送师下乡”乡村教师素质提升机制,分层分类提升全区园长、骨干力量和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为学前教育发展做好人才保障。全区幼儿教师中现有省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3名、市名优(名师、名园长、学科骨干)教师18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二、聚焦“三个着力”,全覆盖推动规范发展

  积极采取措施,将部门联动、城乡协同和智慧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着力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办园审批部门联管机制,全面巩固无证幼儿园“零”目标。将学前教育工作列入镇乡(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学前教育各项工作举措落到实处,共同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协同。不断优化“分级管理、城乡一体”模式,出台《海曙区幼儿园扩容工程和薄弱幼儿园改造工程方案》《海曙区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作方案》等文件,同步提升城区薄弱幼儿园及农村幼儿园的办园品质与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幼儿园创“等级”提升行动。

  三是着力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工作督查考核机制,对于公办幼儿园,每学年实施发展性评价管理考核;对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半年开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考核,将评估结果作为享受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于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专项检查,重点对幼儿园收费、安全管理和小学化倾向等方面进行动态监督,并将检查情况纳入年检范畴。

  三、抓好“三个落实”,全视角推动普惠发展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保障原则,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专项规划与财政投入,切实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保质量”。牢固确立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深入实施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有效落实学前教育相关条例,推动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是落实专项规划“促增量”。制定实施海曙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不断满足区域老百姓期盼上家门口好幼儿园的迫切需求。坚持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原则,促进公办园建设提速,至2025年全区将新建公办幼儿园21所。

三是落实经费保障“优存量”。将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巩固在12%以上。不断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每年安排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办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补助、非编教师人员经费补助、等级幼儿园创建工作奖励、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补助等事项,近3年累计投入专项经费1.2亿元。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六

 

2019年海曙区推进清廉医院建设情况

海曙区卫生健康局

 

  海曙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指导,按照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推进清廉浙江、清廉宁波、清廉海曙的工作部署,结合卫生健康系统实际,以“三强化、三推进、三提升”为主线,扎实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工作,凝心聚力抓实效,为卫生健康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注重三强化,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全系统把清廉医院建设纳入总体工作部署,成立清廉医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推进清廉医院建设的实施方案。2019年4月底遴选出的古林镇卫生院、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区级清廉医院示范点,为海曙区清廉医院建设提供样板,提炼优秀经验;通过召开清廉医院建设推进会、现场会、考核验收会,部署落实清廉医院建设的重点工作及要求,为清廉医院建设提供政治和纪律保障。

  二是强化监督考核。认真履行党章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力度,把管党治党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责任压到基层一线。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单列清廉医院考核细则,作为年底评优评先的依据。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作风建设相关要求,组建卫生健康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通气会。重视信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各单位利用微信、电子显示屏、清廉文化墙等渠道深入宣传,展示清廉医院建设的进展动态及工作成效,结合“最美海曙卫生人”评选及先进事例宣讲活动、第二个医师节活动,提升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信任感和满意度。组建清廉卫健宣讲团,传播系统内清廉之风,时刻发挥警示教育作用。2019年各基层单位组织举办清廉文化活动150余场,发表清廉信息300余篇。

  二、着眼三推进,凸显卫生健康系统行业特色

  一是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融入医疗卫生服务各领域、各环节,坚持从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期盼最迫切、意见最集中的关“健”小事入手,切实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最多跑一次”二十项改革,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号源接入宁波市公众健康服务平台;诊间结算、自助结算或移动支付等智慧结算方式100%开展,数字化接种门诊达100%,扫码接种门诊达100%;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海曙区第二医院顺利启用新型医疗财政电子票据;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从50项增加到147项,打通网上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电子证照,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医师护士执业许可、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等均实现了网上申请办理,2019年共办理5315项审批事项,其中网上申请办理占98.6%;根据筹建中的医疗机构类别制定开业套餐,一次告知所需办理证件及审批事项所需材料、流程,同时,偏远乡镇公共场所卫生审批实现一次都不用跑;做好生育服务群众办事项目“最多跑一次”工作,通过生孕信息内部信息共享,实现大市内户籍人口免生育登记办理。

  二是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化,落实医疗机构同质化管理。以建设健康海曙为主线推进医联体建设,优化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开展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海曙区第二医院和海曙区第三医院为核心单位组建两个医疗健康集团,分别以宁波市第一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为牵头单位,通过市级医院全面托管形式,努力破解全区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以十五大质控中心为核心,紧抓全区医疗质量,分重点、分层级、分类别对全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进行指导和督查,确保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同质化进一步落实,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如海曙区第二医院运行两年以来,整合利用全区优质资源,医院运行更加顺畅、重点学科基础更加扎实、综合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卫生健康特色更加突出。

  三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严把选人用人关。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夯实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海曙区各类骨干医务人员奖励暂行规定》,对符合条件的24名人员进行奖励;开展2019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推出各类专业技术岗位123个,充实卫生人才储备,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坚持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强化巡察与选人用人检查深度融合,健全事前报告审核、事中严格把关、事后评议检查、违规追溯问责的监督链,实现对干部队伍的“整体把脉”和“政治体检”。2019年新提拔(转任)的21名干部按规定征求派驻第八纪检监察组意见并落实任前廉政谈话。

  三、聚力三提升,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清廉医院

  一是着力提升党风清正的政治生态构建。深入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推动清廉医院建设责任落实,应用区“两个责任”平台,做到履职留痕,截至目前,平台履责数达1745条。加大基层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指标比重,以“两个责任”落实作为主要内容,切实抓好年初统筹部署、年中督查推动、年底评议考核三个环节,确保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成立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制订海曙区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实施细则及系列工作制度,督促推动全区医院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全力构建有利于清廉医院建设的政策体系、组织机制和制度保证。截至目前,全区3家区级综合性及专科医院均已实行书记、院长分设,其他单位中两职分设7家、“一肩挑”9家;各单位基本完成医院章程修订,均成立纪检小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数量符合配备要求;12家单位成立党政综合办、党建工作办等党建内设机构。

  二是着力提升院风清朗的行业生态构建。清廉医院建设与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各单位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少数的监管,健全医院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医药代表“三定”接待制度,相关工作邀请派驻第八纪检监察组、采购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杜绝“潜规则”“微腐败”。制定医院管理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每项权力的运行依据、承办主体、范围界定、运行流程等,确保公权力阳光高效运行。作为市级清廉医院基层标杆单位的古林镇卫生院建立了“院、科、员”三级清廉管理模式,全面带动全区清廉医院建设。2019年对4家基层单位进行了二级巡察,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强化法纪教育,打造不想腐的清廉文化。

三是着力提升医风清新的道德生态构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建立药品、耗材的跟踪监控和超常使用预警制度。2019年处方点评20000余张,纠正不合格处方900余张。紧盯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截至目前上交红包30人次,上交金额4万余元。积极开展高山巡回医疗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从“群众跑”到“医生跑”,再到“医院跑”,高山巡回医疗党员志愿者服务得到了省级多家媒体“点赞”,深化卫生健康志愿服务品牌相关内容在学习强国、浙江省委浙江情况专报及省委主题教育办简报上报道。经过现阶段的工作,清廉医院建设初步取得实效:清廉文化更加浓郁,制度建设更加规范,惩处机制更加完善,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廉政品牌不断显现,基层单位药占比及百元耗材收入显著下降,行风相关投诉零增长,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满意率约为95%。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七

 

2019年海曙区体育品牌赛事打造工作情况

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如今许多城市都把举办体育赛事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推进器,特别是大型综合性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对举办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更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海曙区积极谋划品牌体育赛事落地,先后承办了“一带一路”中国宁波国际攀岩大师赛、全国青少年皮艇球锦标赛、“双11”全国持杖行走日、“一带一路”国际跑酷大师赛这四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一、四大赛事基本情况

  一是“一带一路”中国宁波国际攀岩大师赛:该项赛事是经国际攀岩联合会批准,由中国登山协会主办并于2018年在宁波市海曙区首次推出的系列赛事,旨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合作,搭建与沿线国家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扩大中国体育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借助比赛让“一带一路”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该项系列赛事已在全国推开,每年举办5、6站比赛。2018年、2019年海曙区连续两年承办“一带一路”中国宁波国际攀岩大师赛。2019年,共有来自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100名攀岩顶尖高手参加了此次赛事,最终中国选手囊获男女速度赛冠军,来自俄罗斯和日本的选手分别获得男女难度赛冠军。

  二是全国青少年皮艇球锦标赛:此项赛事是中国皮划艇协会认证和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皮艇球最高规格赛事,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落户我区的天一阁·月湖景区。2019年,吸引了全国8个城市的39支队伍前来参赛,参赛队伍相较2018年增加16支之多。重庆乐此公益队、珠江之友舟际队、宁波新城实验A队、广州珠江之友贝赛思队、上海舟际队、宁波市东恩中学队、宁波新城实验队分获U9男子、U11男子、U11女子、U13男子、U13女子、U15男子、U15女子组的冠军。

  三是“双11”全国持杖行走日:该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是中国登山协会重点打造的徒步品牌系列活动。持杖行走运动是世界上公认的科学健身方式之一,选择“双11”即11月11日作为活动日,形象地展示了持杖行走“双腿+双杖”的运动形式,便于识别和推广。2018年,我区作为“双11”全国持杖行走日分会场首次承办该项活动,并获得了成功。2019年,中国登山协会更将全国主会场设在龙观乡,并在全国15个城市同时展开。主会场共吸引4000余名宁波以及周边地区和十几个国家的选手参与。

  四是“一带一路”国际跑酷大师赛:该项赛事是中国极限运动协会主办的国际性赛事,旨在展现跑酷运动的魅力,挖掘优秀跑酷运动员,打造国内顶级跑酷赛事,推动国内极限运动的发展。2019年12月,我区首次承办“一带一路”国际跑酷大师赛。比赛选址在集时尚文化、都市文化、商业文化于一体的CBD地标——天一广场。来自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摩洛哥、中国等世界各地的五十多位跑酷高手齐聚天一广场,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力与美的体育视觉盛宴。

  二、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不仅像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超大型体育比赛会对城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单项锦标赛、系列赛等品牌体育赛事也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我区承办的几项品牌体育赛事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

  一方面,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举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收入是旅游消费收益,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的消费。一般来说,体育赛事的旅游群体主要可以归结为2大类:一是赛事参与人员,如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记者等;二是观看体育比赛的旅游群体。2019年全国青少年皮艇球锦标赛举办期间,共有来自全国的400余名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官员和运动员随行家属相聚海曙,赛事指定接待酒店海俱、海怡为之爆满,赛场周边的餐饮单位生意火爆。“双11”全国持杖行走日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旅游者,赛事活动举办地龙观乡的半山伴水渡假村、向阳舍一房难求,22家当地农家乐上座率高达80%,部分热门农家乐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翻桌”现象。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市民增收。

  另一方面,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举办体育赛事,观众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会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从而带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并增加体育人口数量,扩大体育市场需求,促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等发展。同时,体育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能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如商业、饮食、娱乐、旅游等。据统计,2019“一带一路”中国宁波国际攀岩大师赛共计带来体育产业126.4万元、社会服务业24.3万元、文化及媒体行业91.7万元的直接收益,商业、饮食、娱乐、旅游等间接收益更为可观。

  三、体育赛事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是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精彩赛事会吸引大量现场观众,各类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纸、互联网等大篇幅的专题报道和跟踪报道,将随着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及时传到世界各地,可以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双11”全国持杖行走日举行当晚,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间新闻进行了50秒时长的新闻报道,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五套体育晨报播发了2分20秒时长的专题片。另外,新华社、旅游卫视、中国体育报、中国旅游报等多家全国性主流媒体给予本次比赛专题报道,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雅虎、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及央视网等网络媒体予以全面报道,各种新媒体如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火山视频等全面传播,相关新闻报道近万篇,通过各级各类媒体的传播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对海曙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是促进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每有体育比赛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惯等,通过赛事举办能够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全面展现当地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的精神风貌,对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承办品牌体育赛事可以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协调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树立政府和城市的良好形象。办赛地政府通过在赛事举办期间落实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普通群众会抛弃陈规陋习、不良行为习惯,尽力呈现出文明、礼貌、整洁、卫生的自身形象。同时,体育赛事举办进程中,还可以发动全体市民广泛参与,从而进一步扩大体育赛事活动在整个城市中的影响力,加深广大市民对体育赛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并使身心受到体育精神感染。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八

 

2019年海曙区“开放空间”基层民主协商模式推进情况

海曙区民政局

 

  近年来,海曙区创新运用“开放空间”议事模式,以“伙伴、参与、分享”的理念,旨在为社区各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平等、便捷的对话、磋商、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制定民主协商流程图、设立社区居民议事厅、发布社区协商地方标准等形式,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减少非理性表达的风险,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小众参与”向“多方共治、全民参与”转变。自该模式推行以来,我区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7800余项,解决难题7400余个,居民满意度达95%,有效缓解社区停车难、物业管理难等问题,推进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平安建设等重点工作。2019年,“开放空间”创建基层民主协商项目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为全市唯一。

  一、改变“大包大揽”思维,引导让民作主

  “开放空间”模式以“项目群众定、执行群众做、过程群众督、结果群众议”为思路,以“议事范围不受限、参与对象不受限,议事形式不受限”为原则,力图在社区建立一个便捷、平等的参与机制,让居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在“开放空间”中,更多地呈现平等性、多元性、互动性,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协商的主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和决策权。着眼于把方向、教方法、促保障等方面,在确保党政领导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把舞台让给社会组织和居民,通过促进完善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带动基层社会组织孵化和志愿精神培育,从而实现治理行动与治理结构的良性互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旗手”“鼓手”和“助手”,为社会组织的骨干们指引方向、加油鼓劲,通过居民群众全程深度参与,真正做到“民生工程、群众作主”。

  二、转变“事不关己”观念,激发参与热情

  项目紧扣“党政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三个核心,积极挖掘热心群众和意见领袖,产生项目“自管委员小组”或志愿者队伍,让这些来自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群众代表负责统筹推进项目进程,把居民能干、想干、应该干的事情放权给居民自己来干,让他们成为真正的“领头雁”,实现从“我看你做”到“大家一起干”的转变,让问题取之于民,方案决之于民,成果惠之于民,让居民在自助和助人中体会自身价值,提升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从而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开放空间”模式在我区的推进,让基层社会治理从“政府主导、小众参与”转变为“多方共治、全民参与”,真正实现了群众参与从“我来讲问题”“我来提意见”向“我来出主意”“我能做什么”转变,社区居民在项目参与中逐步完成从“居民”到“公民”的转型。目前,一些运作成熟的项目经验已在各镇乡(街道)、各社区之间相互借鉴,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逐步显现。

  三、改变“自娱自乐”形态,推进社区善治

在“开放空间”民主协商模式推进的过程中,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工作小组、监督小组等,这些成为社区社会组织的萌芽,例如运用“开放空间”模式的平桥社区平桥“CAR”项目产生了“车辆自管小组”,白云庄社区“荷塘花香”项目自发组成了“白云养绿队”,安丰社区调解邻里矛盾项目组建了“大石头联盟”等。这些萌芽随着“开放空间”项目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壮大,逐步形成拥有明确的行动目标、相对完整的组织形式和较为稳定的人员队伍的社区社会组织,甚至部分社会组织还经过登记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服务机构,将服务范围逐步扩大,从而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放空间”模式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社会组织的发展又对“开放空间”模式的运行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社会组织成为社区解决问题、执行方案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居民自治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的参与作用贯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过程,成为满足居民多种需要的重要力量。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十九

 

2019年海曙区养老服务工作推进情况

海曙区民政局

 

  截至2019年底,海曙区有老年人口16.8万,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达26.53%,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对破解老龄化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海曙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区依托、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高位着力,做好养老服务保障

  一是立体化搭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区依托、社会参与”的总基调,坚持全区一盘棋,统筹资源、多元推进,全面优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第三方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网络构架。成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积极提升基础设施,每年将新(改)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作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二是全方位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环境。出台《加快构建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海曙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宁波市海曙区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宁波市海曙区养老机构建设床位核定办法》等文件,初步形成内容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不断推动全区养老服务的制度化进程。

  三是全力保障养老服务专项经费。市、区财政每年将养老服务资金列入专项预算,用于高龄补贴发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服务组织的培育与扶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等,保障养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统筹规划,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一是铺设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按照“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总体目标,以“一中心、一站点、多网点”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布局合理、就近就便、功能配套、方便实用为原则,对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至2019年底,全区已建成277个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包括17个具备养老服务综合功能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1家养老机构,包括31家民办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8500余张。

  二是完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以评促建,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组建考察测评组,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对设施条件、人员配置、制度建设、服务行为、质量管理等进行量化测评,在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日常运行的同时,建立评定结果与机构专项资金补助相挂钩机制,推进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是建立风险应对保障体系。提供紧急呼叫服务,为6000名高龄、独居老年人配备81890一键通,切实做好各项应急救援准备。建立保险保障机制,针对老年群体,购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高龄及困难家庭老人意外伤害等各类保险;针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创新购买银龄老人关爱保险;针对各类服务机构,购买养老服务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全面构建起广覆盖、多领域的抗风险网络。

  三、拓展内容,确保养老服务实效

  一是拓宽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在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同时,在全市率先实施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和见义勇为家庭中中度、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每月30小时、45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以及8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每月3小时的政府购买服务,2019年享受各类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近1.2万人。

  二是丰富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签约合作机制,协助契约式家庭医生制度推进,在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推广医疗服务点,定期提供便民医疗服务,完善信息采集、上门巡诊、档案管理等服务项目,探索居、医、康、养一体化服务;打造“一地图、一名片”特色助餐服务,制作助餐网点地图,为每位空巢独居老人发放助餐名片卡,确保助餐、配送餐服务知晓率达100%。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类助餐服务中心(站、点)70余个,年助餐服务达73万人次。

  三是激发养老服务活力。采取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通过“串珠成链”将全区512个助老社会组织打造成“大联盟”,涌现出爱心洗衣坊、百岁粥坊、阳光暖心队、添衣吾缝、聆听热线等一批覆盖城乡的优秀社会组织,成为居家养老服务力量的有效补充。

  四、创新驱动,加强养老服务支撑

  一是建立专业服务提升体系。建立“一社区一示范岗一社工师”的社区养老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体系,全面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开展专业化养老服务。不断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举办护理员技能大赛、服务技能轮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推动我区养老服务技能水平全市领跑。全区服务人员持证及培训上岗率100%,2019年,我区选手郭素玲在全国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

  二是建立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站在新一轮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风口”,海曙区加快各类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搭建集老年人基本信息和养老服务资源信息于一体,管理和服务功能兼备,区、镇乡(街道)和村(社区)三级互通、数据共享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管理,大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三是建立康养服务体系。作为省康养体系建设试点区,积极推动区域康养联合体建设,新建高桥、望春、横街、集士港医养护居家养老中心,整合拓展广安养怡院资源,探索建立康养对象识别机制、康养资源整合机制、康养服务供给机制,2019年完成1000余名老人的前期评估,接下来将实施开展具体的服务。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十

 

2019年海曙区“最多跑一次”陪办情况

海曙区政务服务办公室

 

  为有效增强群众办事获得感,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海曙区创新实施“最多跑一次”陪办制,以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陪办人员,在全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或基层服务站所,主动全程陪同群众办事,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体验窗口服务态度、业务规范、办事效率,精准发现和解决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2019年,海曙区共计开展陪办活动654次,发现各类问题336个,成功解决问题221个,正在解决或向上级反映解决的问题115个。

  一、建立问题溯源机制,紧贴群众需求“把脉问诊”

  一是贴近群众找问题。陪办人员在政务服务场所取号或排队处随机选择一名办事群众,全程陪同群众办事,以群众完整办完一件事作为一次“陪办”,寻找、发现办事过程中的问题,实现问题查找途径从“群众上门讲问题”到“政府主动找问题”。

  二是换位思考寻体验。通过陪同群众办事,把认识层面、知识背景、人员身份拉到群众层面,真正感受一般群众办事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实地体验群众办事是否简单、是否便捷。

  三是深入分析觅根源。陪办结束后,陪办人员还需将事项的办理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意见建议等如实记录下来。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明确处理记录的显性问题,还要进行“解剖麻雀”,挖掘藏匿其中的隐性问题。比如,发现群众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和缴税业务用时较长现象,其原因除了办事群众激增、窗口数量不足外,更多原因源于部门联办流程不够精简、窗口设置不够合理。为此,海曙区政务服务办、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税务、住建等部门联合优化流程,重新设置窗口排布方式,压缩办事环节2个,减少排队次数4次,平均等候时间减少1小时以上。

  二、建立协调解决机制,紧盯改革问题“消融坚冰”

  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制定《陪办问题进度表》,对陪办问题开展分级分类管理,明确问题解决路径,确保问题见底见效。

  一方面,强化部门责任,建立简单问题马上办、一般问题商讨办、重大问题联席办的部门协调机制。针对政务服务大厅现场管理、服务保障方面的问题,由政务服务窗口管理单位予以解决。针对审批服务流程环节、办事材料压减等方面的问题,较为单一的问题推送到对应部门研究解决,涉及多部门单位的疑难复杂问题,由牵头部门联动其他部门解决。针对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部门条线向上反映,由上级部门协调帮助解决,或为上级政府部门改革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引入多方论证,设立审批改革联合体(简称“审联体”)。针对部门改革意愿不强烈而群众改革呼声较大的事项、部门改革承诺不兑现的事项、政策解释不到位群众不理解的改革事项等,引入办事群众、企业代表、行业专家、法律人士等多方主体和社会力量,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和法律人士提供的专业意见,充分发挥改革共商、政社互动的作用,引导多方力量参与“最多跑一次”改革。比如,针对护士执业注册审批等事项在区域间医院体检报告不互认的情况,海曙区通过“审联体”议事会,在全市率先将体检医院报告认证范围扩大到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两省一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适用范围扩大到各项需要提供医师(护士)注册体检报告的行政许可事项。

  三、建立成果检验机制,紧扣检视成效“深度改革”

  一是坚持群众意见反馈法。在职能部门自我评价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的基础上,采取信件、电话等回访方式,向相关群众反馈改革成果,建立办结事项群众满意度匿名测评制度,听取服务对象对办理情况的意见建议,并邀请相应的服务对象、群众代表再次体验,检视成效。比如,针对部分群众不会使用输入法打字的细节问题,在行政服务中心专门配置了手写输入板。

  二是坚持现场实地评估法。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等对相关整改事项进行随机“复陪”检验,通过现场检视、实地评估,确保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小,真正深得民心。截至目前,针对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整改措施,已累计开展“复陪”评估200余次,确保整改事项“零返潮”。

三是坚持“举一反三”法。通过线上线下定期交流总结改革经验、开展改革盲点自查、剖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等,将同类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或群众投诉之前。定制开发钉钉小程序,对陪办记录、问题汇总、分析研判、推送解决等环节提供信息化支持,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机制,建立职能部门月例会、一周晨会、周五课堂等讨论交流机制,确保改革经验逐步推开。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十一

 

2019年海曙区安全生产大整治工作情况

海曙区应急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省、市相关领导批示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和省安委会相关要求,深刻汲取宁海“9.29”事故教训,根据市里统一部署,海曙区上下迅速行动,全面打响安全生产整治百日大会战,推动辖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截至2019年底,全区交办“两小”企业排摸任务清单19915家,已全部完成复核排摸工作。排摸出未列入清单的“两小”企业2202家,其中发现无证无照企业44家。排摸出涉及化学品使用企业632家,已全部完成核查,核查确定“两小”涉危企业264家。自10月10日开展大会战工作以来,全区检查治理隐患2744个,发现处理重大安全隐患16个,限期整改266家,停产整顿26家,取缔关闭5家,罚款124.5万元,惩戒曝光3例。组织开展全区相关企业负责人、安管员安全生产培训共计2948场,参加人员达54817人次。

  一、以开展“大排查”为基础,全面掌握底数

  一是全面排摸建清单。组织全区1400余名网格员开展底数排摸和登记,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两小”企业清单和动态排摸机制;危化品使用单位排摸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在本部门建立清单。

  二是认真核查找隐患。在“两小”企业全面排摸基础上,重点核查危化品作为生产原料或在生产环节中经常使用危化品的企业,查清使用种类、数量、存储情况和生产工艺等,建立“一企一档”和动态核查机制,并明确监管责任主体。

  三是协同推进成合力。经信、教育、商务、公安、科技、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等成员单位和各镇乡(街道)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专项落实方案,建立“一单位一档”和动态核查机制,并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排摸”工作格局。

  二、以推进“大整治”为抓手,确保消除隐患

  一方面,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危化品使用单位及“两小”企业安全检查,重点检查11个“是否”(是否存在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是否存在使用违法建筑进行生产经营,是否存在生产、储存、使用危化品场所违规住人,是否存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不畅通等)。对检查发现有隐患问题的,立即责令整改,建立隐患清单,跟踪销号、闭环管理。

  另一方面,重点突出“12个一律”(即针对不同违规违法情况,采取一律取缔、一律依法停产整顿、一律依法停止使用、一律依法限期拆除、一律依法限期整改、一律依法依规采取吊销证照等不同查处措施),做到从严查处、从重处罚。

  三、以落实“大教育”为契机,压实压紧责任

  一是加强分级分类培训。全区各地各相关单位督促危化品使用单位和“两小”企业落实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组织所有危化品使用单位负责人、安管员警示教育和安全培训并建立制度;制作简明易懂的培训教材,以镇乡(街道、园区)为单位,对“两小”企业负责安全生产工作人员进行集中消防安全工作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四懂三会”(懂岗位消防流程、懂火灾危险性、懂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基本消防安全常识,会报警、会操作消防设施、会扑救初起火灾)培训,实现企业各类人员培训全覆盖。

  二是督促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法制教育,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指导督促企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相关规章制度,依法配备安管员或明确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全面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加快完善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立实施“红”“黑”名单制度。

  四、以实现“大提升”为突破,坚决遏制事故

  一是加快推进新一轮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掌握辖区安全风险状况,全面落实城市安全发展工作任务要求,切实强化社会面安全风险防控。

  二是构建安全风险定期分析制度。建立健全各镇乡(街道)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和风险信息通报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研判,对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科学评估,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

三是持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减少事故隐患,降低事故风险。加大工矿商贸领域安全监管整治力度,深化推进“三场所两企业”安全治理,推进“低散乱”整治提升,持续强化重点区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升,合力推进镇乡(街道)工业园、小微企业园、村级工业聚集园等“三类”园区的安全风险动态辨识,提升重点行业领域本质安全水平。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十二

 

2019年海曙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工作推进情况

海曙区旧村改造管理服务中心

 

  行政区划调整前,海曙区原有16个行政村,2006年前由市级相关部门陆续启动了3个村的改造。2006年到2018年的12年间,原区旧村办对姚丰村、段塘村、后孙村等13个剩余城中村实施改造,惠及拆迁户7630户。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区城中村数量增加到167个。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根据省、市有关部署,海曙区启动了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目前,2019年度第一批次城中村改造拆迁工作已提前清零,涉及拆迁户1834户,完成拆迁32.1万平方米。

  一、加强顶层谋划,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海曙区按照全区“一盘棋”工作要求,构建了区镇乡(街道)联动、属地负责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海曙区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开展具体工作。区级层面负责确定改造对象、下达总体计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协调要素保障、跟踪督查考核。镇乡(街道)通过拆除重建、拆整结合、综合整治三种主要改造方式,加速推进全区城中村改造。全面调查绕城高速范围内城中村改造情况,通过现场踏勘、座谈等方式,摸清城中村现状人口、用地、产业、设施等情况,进行基础数据汇总,结合各镇乡(街道)的改造规划意愿,编制《海曙区城中村改造专项整治调研与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立足海曙区实际,紧扣“项目攻坚提速年”活动,制定了海曙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三年计划,总计25个项目,涉及7个镇乡(街道)。2019年3月,海曙区启动第一批次8个项目的改造,已于当年11月全部完成。

  二、坚持规划引领,着力优化整体布局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拆迁安置、公共配套、政策金融、功能更新等多个方面,必须整体谋划、把准方向、创新方法、系统推进。为切实高效推进全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海曙区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于2019年5月启动了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的编制工作。“一区一规划”作为指导全区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的总依据,范围为绕城高速以内区域,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涉及村庄89个。“一村一方案”是每个旧村改造的实施细则,将针对列入改造计划内的行政村,从现状调研、改造范围、房屋拆迁、建筑整治、公建配套设施、绿地空间景观、安全保障、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安置房建设、可用土地、经济平衡分析等13个方面对每个村进行详细编制。“一区一规划”与“一村一方案”都将用于指导海曙区城中村改造。目前,海曙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一区一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上报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备案;2019年改造涉及的集士港镇卖面桥村、古林镇陈横楼村、高桥镇红心村和芦港村、石碶街道黄隘村和塘西村等6个村的“一村一方案”完成定稿,已经上报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审核。

  三、倡导先建后拆,不断完善改造模式

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意义不仅在于让安置村民享受到高品质的居住条件,而且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共进。为此,海曙区城中村改造一直遵循如下几个原则:结合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依托环城南路西延、轨道交通建设;体现城市亮点,符合门户形象,如机场周边、机场高架两侧等;结合城市重要功能板块开发,如机场四期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高桥姚江南岸、石碶奉化江沿岸等。在第一轮城中村改造中,由于较多采用原拆原建、先拆后建的模式,有时项目推进、村民搬迁的进度会不够快,所以,在本次新一轮改造中,海曙区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以高桥镇芦港村为例,该村原址位于梁祝公园东南侧、通途路南侧,住宅多为村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建的农房,不超过3层,规划无序、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和消防安全存在隐患,遂被列入海曙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首批目标。为进一步缩短安置周期,减少过渡费的开支,芦港村的城中村改造采取先建后拆模式,在村原址对面,建造安置小区芦港家园。建完再拆,同步搬迁。同时,让村民亲眼见证安置房的建设,也有利于提高村民在拆迁签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芦港村585户村民已全部签约完毕,待安置房建成交付,芦港村旧址将全部拆除。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十三

 

2019年海曙区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曙分局

 

  海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自然资源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意见征求稿)》《浙江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求(试行)》《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大纲编制指南(意见征求稿)》,结合海曙实际,确定规划编制思路。海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生态优先为主线,以构建人地和谐的空间格局为目标,统筹推进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实现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目的。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完善规划编制协调机制,明确目标任务。2019年11月,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建立协作联动工作机制。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工作方案和规划成果,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对各类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组建海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专班,成立综合协调、宣传保障、基础数据保障、规划布局、专项规划、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小组。规划期限为2020年至2035年,2020年底完成编制,目前已经完成分区规划大纲工作。

  二是组建多领域技术团队,邀请专家顾问小组。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由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环资学院组建技术团队,围绕重大布局导向和重要功能区块,开展临空经济示范区、姚江南岸、产业空间、大型调蓄系统、杭甬高速优化等重大课题研究。同时,邀请各领域知名专家成立专家顾问小组,加强规划编制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把控。

  三是构建协作联动机制,优化工作体系。按照“重要、急用”原则,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部门牵头开展交通、水利、电力和农业农村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明确发展目标、指标、标准、重大设施布局等核心内容,并纳入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步开展镇乡(街道)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层层抓好落实。市、区、镇乡(街道)同步开展、深度参与,在三线划定、指标分解、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紧密配合、上下沟通、反复协调。

  四是秉承开门规划理念,广泛吸收意见。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开展调研,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为形成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国土空间治理模式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现阶段主要成果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多要素紧约束条件下的综合效益最优解,其基本原则是有限国土空间上“物尽其用”。为此,资规部门以多专题研究为支撑,以广泛对接与反复磋商为基础,共走访调研9个镇乡(街道)以及发改、经信、交通、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归纳梳理调研意见,收集整理我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区在交通、生态、土地、产业、人才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划调整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比如,水利方面,平原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土地方面,增量有限与存量低效问题并存;产业方面,缺乏重大平台引领;配套方面,西片地区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基于此,我区未来的发展导向以高质量为目标,存量更新为主、有限增量为辅。全区上下去年以来高度重视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立足于贯彻落实省、市相关编制要求、充分对接省、市发展战略与导向,并结合我区实际,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确定了规划编制思路和愿景:到2035年,充分发挥栎社综合枢纽、智能制造产业、城市文化根源、山水生态资源等优势,主动谋划我区在宁波的核心地位,打造全球领先的生态创智开放区。聚焦“协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生态”,打造诗画浙江典范区;聚焦“创新”,打造智造贸易新平台;聚焦“文化”,打造文化交往最核心;聚焦“品质”,打造美丽宁波标杆区。

  围绕这一思路和愿景,我区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截至目前,主要完成了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形成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纲。二是完成我区全域、全要素、全领域的资源摸底工作,基本完成三调基数转换工作。三是根据国家、省、市最新要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征求相关镇乡意见建议,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并提交修改完善的生态保护红线。四是配合并指导相关部门开展水利、交通、农业农村等重要专项规划的编制。五是对接市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发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平台作用。六是提出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的多情景方案。

  三、下阶段工作

  资规部门将始终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作为头等大事,深入谋划、高效推进,确保按要求高质量编制完成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根据上级工作进度要求和总体部署,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将在市总体规划,特别是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形成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一方面,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市级总规向下传导的重要层级,将全面落实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将同步开展镇乡(街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把镇乡(街道)的合理诉求落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确保落实落地。

下一步,资规部门将围绕核心城区、城西地区(都市拓展区)、乡村地区、四明山保护区等不同区域的特色,明确规划重点,具体为:核心城区完善社区生活圈配套,推动多方参与“三旧城区”有机更新,加大人口集聚,提升城市活力;城西地区围绕重点平台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施“西开发”战略,提升发展后劲;乡村地区强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低效集体建设用地,优化耕地规模和布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四明山保护区落实“两山”理论,全力推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探索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绿色发展道路。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十四

 

2019年海曙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转型推进情况

海曙区审计局

 

  近年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促进政府投资绩效提高、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投资审计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区审计局从2018年起陆续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转型的各项准备,并于2019年全面推进落实。

  一、工作背景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投资审计,主要是以工程造价审计为主要内容。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审计机关过多参与到与审计法定职责无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具体管理活动和议事协调机构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从全国层面看,部分地区“以审代结”,强制或变相强制要求以国家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甚至以未完成审计为由延期支付工程款项,影响了企业合法利益,削弱了审计机关公信力。

  2017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印发了《对地方性法规中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有关规定的研究意见》,明确提出“地方性法规中直接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和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或者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的规定,限制了民事权利,超越了地方立法权限,应当予以纠正”。随即,审计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依法审计意识,严格规范投资审计工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意见》的出台,为投资审计工作的规范发展指明了方向,审计系统投资审计转型工作由此全面铺开。

  二、主要成效

  《意见》下发后,国家审计署在全国投资审计转型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投资审计工作“三个转变”的目标,即: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单一工程造价审计向全面投资审计转变,从传统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计转变。省、市审计机关也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文件,规范投资审计工作。区审计局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退出结算审核,加快工程款支付。采取措施,及时与相关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使其转变工作理念,纠正强制或变相强制要求以国家审计结果作为工程价款结算依据的行为。目前,我区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中均删除了“工程结算以国家审计结果为准”的合同条款,相关工程价款结算由建设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办理,为施工企业及时拿到工程款打好基础。特别是在春节前,有效避免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的发生。

  二是退出工程管理,明晰工作权责。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投资审计转型后,区审计局进一步厘清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和审计监督职责,不再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决策和审批、征地拆迁、工程招标、物资采购、质量评价、工程结算等具体管理活动,并有序退出区建设项目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原由区审计局实施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从原来的事前、事中审计向事中、事后审计过渡,跟踪审计内容也由原来的以服务为主向现在的以监督为主转变,回归到了审计的法定职责范围内。

  三是实施分类审计,消除监督盲区。投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之一,在新形势下可以也应该更有作为。区审计局围绕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重点围绕建设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程招标、物资采购、工程结算、资金管理等内容开展审计监督。在具体金额上,实行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工程竣工决算“必审制”,即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工程在建设单位自行委托审计后,由区审计局实行竣工决算审计(二审);投资额200万元以上至2000万元的工程,实行竣工决算“抽审制”,即该类工程在建设单位自行委托审计后,由区审计局对工程竣工决算进行抽查审计,抽查比率在30%左右;投资额200万元以下工程,由区审计局通过年度或跨年度的全区小型政府投资项目专项审计调查加以覆盖。通过以上三种分类别的差异化审计监督,实现了我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全覆盖,消除了监督盲区。同时,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审计监督方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以建设单位自行委托、社会审计力量参与、审计部门主导监督的审计监督新模式已经全面形成。

  三、下步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以政府性资金投入为主导的全区公共建设项目规模仍将持续扩大,投资领域问题仍将易发多发。下一步,投资审计工作将聚焦主责主业,实现工作全面转型,更好发挥投资审计的服务保障作用。一是坚持依法审计,履行好法定职责,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决算情况审计以及对项目审批、招投标、工程增量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督,发现并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二是做好服务指导,发挥投资审计在优化营商环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促进项目推优、干部保廉,助力重大项目攻坚提速。三是注重转型提升,坚持“科技强审”,加大新手段、新方法的运用,培养投资审计人员的大数据审计思维,注重大数据技术在投资审计领域的应用,逐步消除监督盲区,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区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参阅件之二十五

 

2019年海曙区财政保障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海曙区财政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曙区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理念,做到投入保障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机制创新到位、监督管理到位、职能发挥到位。近年来,“三农”支出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三农”支出同比增长20.2%。

  一、着眼长远,确保乡村振兴投入可持续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将支持“三农”发展作为政策目标进行优先考量,政策体系进行优先设计。做到积极作为,科学评估财政收支状况和“三农”的发展水平,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律相适应。2019年,全区共安排各类涉农项目补助类支出约7.85亿元。

  二、有所侧重,确保财政投入聚焦关键点

  一是保“普惠”。即保障农户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享受普惠性质的补贴。如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粮食规模种植补贴、种粮大户收购环节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

  二是保“基础”。即保障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美丽乡村分类创建等,2019年区财政共安排农村基础建设及环境改善资金达3.29亿元。

  三是保“特色”。即重点扶持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集中财力重点打造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省级特色强镇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将投入5.49亿元,各项财政补助资金达2.56亿元。

  三、拓宽渠道,做大乡村振兴资金蓄水池

  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利用金融和社会资本做大投入蛋糕,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以实现“1+1+1>3”的多赢格局。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建设。如对园区内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建设的农田基础及配套设施投入,区财政按总投入的25%,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奖励;对园区内涉及农产品加工经营等项目,按总投入的15%,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奖励。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建立专项风险基金,由区财政出资1亿元作为风险基金,相关金融机构定向安排授信额度30亿元用于新村建设项目。同时,明确风险基金单个项目风险承担比例最高为贷款本息的10%,且不超过1000万元。通过建立财政扶持和项目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融资机制,切实解决新村建设启动资金筹集难的问题。

  三是试水涉农信用贷款贴息补助。为加大涉农主体的信用支持力度,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区财政出资100万元,由供销社对涉农主体的信用贷款进行贴息,贴息的贷款申报额度为10万元—50万元,贴息率为1.8%—2.5%。

  四、健全机制,形成资金统筹整合新局面

  全面启动涉农项目梳理工作,按照项目性质、补助对象不同,将全区各部门涉农项目分为政策补贴类、村级组织运行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农村公共服务提升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类、农业产业发展类、涉农专项任务类、区农业重点工作类等八大类,共汇总整理97个项目。根据市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方案,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彻底破除涉农资金“撒胡椒面”“多龙头出水”的困境,整合“散、小、杂、乱”和存量财政资金,让财政资金真正发挥效益。

  五、结果导向,确保绩效管理覆盖全过程

  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逐步推行全区涉农资金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立起财政资金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体制。进一步建立以结果导向配置涉农资金的绩效管理机制,逐步将绩效管理涵盖全区财政涉农补助项目。充分借助审计、纪检监察等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知情权、监督权。

  下一步,既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更要财源广聚,充分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现有资源,突出市场资源配置,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多元投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要“点”上促规范。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项目管理,健全完善涉农项目管理办法。搭建区级平台涉农资金“蓄水池”,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二要“线”上抓延伸。按照“项目统筹、资金统配”模式,根据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拓展涉农资金主线,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把一般项目的资金调整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将“锦上添花”的其他项目资金用于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充实项目资金来源,保障项目实施,精准资金使用。三要“面”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逐步推行全区涉农资金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政策公布、项目申报管理、资金下达、地图立体定位等系统模块,建立起财政资金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制,优化项目资金管理流程,力争实现“纵向管到底、横向全覆盖、运行能分析、即时能监控”涉农项目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