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海曙区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工作情况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01 13:56:12   浏览次数:8026  文字显示: 打印

      2015年,我区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新趋势,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活力和服务体系建设,使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根据《浙江省2014年度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我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40位,在全省同类城区中名列前茅,名次较上一年度大幅提升,其中创新环境、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分别位列全省第1位、第4位。 
      一、着眼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出台《海曙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海曙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海曙区专利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区科学技术奖,对在本区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提升区科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业、知识产权发展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加强科技创新多元投入。一是建立区科技信贷风险池。制订出台区科技信贷风险池运作细则,召开区科技金融工作推进会,正式启用250万元规模的区科技信贷风险池,向创新型初创企业提供总额不超过2500万元的非抵押、非担保的科技信贷业务,宁波思高信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风险池支持的创新型初创企业。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15年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增长幅度预计高于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4.3个百分点。企业R&D经费投入保持逐年递增,预计2015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区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4%以上。三是探索创新券制度。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创新券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三)强化科技创新综合协调。一是实施区部门科技进步目标考核。2015年首次实施对区相关经济职能部门开展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部门协同创新进一步强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得到改善。二是加强横向交流合作。建立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做好科技成果校企对接,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活动,破解企业技术难题。三是建立纵向协调机制。街道、部门之间建立定期联络机制,组团开展科技服务,切实推进创新主体培育、扶持政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全年共有18家企业121个科技项目的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备案,备案金额超8988万元。 
      二、着眼于发挥人才第一驱动力作用,不断加强区域科技创新的人才体系建设 
      (一)人才计划引进人才。着眼引领海曙经济发展亟需的高端人才,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年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填补我区人才领域一项重大空白。辖区企业九龙物流成功申报创新团队,银亿集团成功获批博士后工作站,赫德实验学校、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3名候选人成功获得“宁波市海外工程师”称号。 
      (二)产业平台集聚人才。通过节能环保科创园、宁波(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启运86”微电影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吸引带动各类人才在我区集聚。至2015年末,全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400余人,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全区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中人才资源数达1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5.6万人。 
      (三)科技合作共用人才。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以技术难题联合攻关为表现形式,依托科技合作,推动人才共用。全年达成14个科技合作项目,实现人才共用39人次。组织参加“宁波上海周”、“宁波科技人才周”、“中欧科技交流”等引才活动,帮助企业物色科技人才1017人。 
      三、着眼于平台集聚和主体培育,不断夯实区域科技创新的活力体系建设 
      (一)产业平台深化拓展。进一步巩固深化节能环保科创园建设,完善“政府+商会”联合运作新模式,设立科创园虚拟园区,建成宁波节能环保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开通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宁波保能网),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宁波电商城、海蓝宝众创社区获宁波市第二批众创空间授牌,正在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创客157创业创新园、896创新园等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项目相继建成。 
      (二)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扎实推进“春苗计划”和“领航计划”,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23家,创新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自建、合作共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研究院实现零突破。 
      (三)科技产业稳步发展。高度重视科技招商工作,深挖潜力、错位发展,扎实推进科技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2015年1—11月,全区限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增加值总量位列各县(市)区第一;全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73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位列全市前列。 
      四、着眼于科技惠企和精准服务,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科技项目支撑。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组织企业申报、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全年市级及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4项,获上级科技经费补助达966.25万元。 
      (二)加强科技合作交流。依托区网上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布企业技术难题3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22万元,组织申报网上技术市场合作攻关项目2项。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37个,技术合同登记额4538万。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合作洽谈会8次,吸纳技术成果成交额15681.9万元。 
      (三)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发明专利增量提质服务工程,2015年前11个月,全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151件,同比增长60.6%,发明专利申请总量376件,同比增长111.2%。推进核心知识产权产业化,全区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产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比重达60%,其中GQY视讯专利产品产值占比高达75.4%。发挥区知识产权协会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 
      (四)拓展科技服务方式。深化开展“科技惠企”专项服务行动,建立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和街道制度,组织力量进企业送科技政策、项目,开展技术难题、科技合作项目征集活动。完善科技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搭建手机端科技政策服务平台,发布科技进步年度报告。实施重点科技企业精准对接,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科技服务指导。

宁波市海曙区人大常委会主办 海曙区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宁波市卓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