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两会视点
大会讲话
大会简报
大会报告
大会决议
辅助材料
主席团名单
历届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13 16:50:13   浏览次数:6934  文字显示: 打印

2012年2月13日在海曙区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吴胜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和本届政府工作主要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区上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践行“三思三创”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和区委“四个大力”战略重点,抓发展、促转型、推项目、强管理、优服务,较好地完成去年年初确定的政府实事工程,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规划引领和完善政府服务作为重要抓手,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系列专项规划,专题部署“四个大力”十大行动计划,“一线服务月”等服务企业活动扎实有效,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步伐更加稳健。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3.30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82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2.34亿元,同比增长17.0%;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5.49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45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44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7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出口58.47亿美元,同比增长15.0%,进口14.36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58元,同比增长12.9%。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有力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89.99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77.11亿元,同比增长10.8%,占服务业的比重达71.1%。累计引进各类现代服务业企业1423家,注册资金27.12亿元。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项目推介,共组织307家次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经贸展会。编制完成“十二五”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出台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和总部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区级领导联系总部企业制度,10家企业入围宁波市百家重点优势总部企业,天一商业商务中心被评为宁波市优势总部基地,6个总部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节能改造项目31项,关停不锈钢企业1家,全面完成辖区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淘汰辖区全部31台燃煤锅炉,提前一年建成禁燃区。注重政策引导和载体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10亿元;实现授权专利922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分别同比增长33.0%和19.6%。积极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和“两创”示范,1家企业达到国家级实验室标准,1家企业荣获市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标杆企业,3个企业信息化项目被列为宁波市重点产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集聚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补助制度等政策体系,成立了区首家企业院士工作站。成功举办第五届宁波购物节,销售总额超过11亿元。
    (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全面推进重点区块拆迁扫尾工作,鄞奉路一期二批、菱池小区西北侧、原线厂地块、尚书街地块拆迁全面完成,南站区域改造地块一批、鄞奉路二期、月湖西区二期和轨道交通2号线等项目拆迁基本完成。南站区域改造地块二批等拆迁及征收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有序。完成甬丰(薛家塘)、望春桥(桥弄地块)、震丰等约25.6万平方米的旧村改造拆迁和吴家、胜丰(西)1400余户的旧村改造安置。加快功能性板块开发建设步伐,南塘河历史街区一期改造完成,月湖西区一期出让地块、鄞奉路一期启动区、天一阁广场等项目开工建设,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莲桥街商业文化街区、新星商业中心一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快完善城区功能配套,车轿街、新典路西延等7条“断头路”按期打通,柳鸣路、周江岸路西延、五监桥等道路桥梁建成通车,三眼桥拓宽工程开工建设。海曙外国语学校、车轿变、双杨垃圾中转站等项目交付使用,广济中心小学广济街校区扩建工程竣工验收。14所学校5.2万平方米校安工程项目按期完工,区体育中心、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广安养怡院)工程开工建设。启动鼓楼步行街商圈品质提升工程,小商品市场拆除工作顺利完成,综合改造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拆迁安置房项目和村民安置房项目,青林湾拆迁安置房项目主体基本完工,气象路1#地块和徐家漕拆迁安置房项目主体结顶,气象路2#地块拆迁安置房项目实施地下室工程,后孙拆迁安置房一期2#、3#地块和双杨、联丰等村民安置房项目开工建设。13条内河整治、13个区域垂直绿化和江厦片区背街小巷改造等项目全面完工,西河小区整治精品工程、尹江岸一村沿河景观提升工程启动实施。
    (四)社会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推进城市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创新,在全区推行“政府统一领导、街道牵头组织、日常全面监管、综合强力执法”的综合执法模式。智慧城管建设扎实推进,8个街道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基本建成。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拆除1.6万余平方米违法建设,汪弄小区等区域复杂疑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人行道专项整治和标准化区域创建工作成效明显。扎实开展“洁净海曙”行动,提高机扫比例,增加道路清洗频率,城区清洁度明显提升。完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加大对老小区物业管理奖励扶持力度。实施城区交通精细化管理,试行错时停车等措施,尚书街、孝闻巷、镇明岭等3个临时停车场建成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行难、停车难”。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建立公益项目创投机制,社会组织常态化监管机制及行业场所协会制管理试点建设顺利完成。夯实社区工作基础,21个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室建成运作,为广大居民提供个性化、互动性、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深入推进社区减灾工作,建成全国减灾综合示范社区5个、避灾中心14个。拓展重大事项信访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域,深化“四纵三横”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全省首推集体政务微博平台,领导干部约访下访等做法得到上级肯定。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刑事案件总量继续保持稳中有降,在全市民意调查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取得“双第一”。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208起,查处治安案件8503起;移送起诉各类犯罪嫌疑人1066名,同比上升26.5%。“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基层安全信息化监管方式在全市推广,全年发生事故164起,比上年略有下降。构筑社会单位“防火墙”工作成效明显,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完成率达100%。
    (五)城区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近400场次。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推进“一卡通”图书借还系统和数字图书服务系统建设,实施公共文化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注重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制定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举办融合教育国际论坛,8个项目被列入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我区成为全省城区唯一一个教育现代化达标试点区。精心组织参加第十六届市运会,金牌数、总分均列全市第3位。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少居民医疗费用约7202万元。试点开展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探索慢病契约式管理创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健全公共卫生网络体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防控。强化对流通领域的安全监管,上市商品质量总体安全可控。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启动实施“优家计划”,人口计生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扎实开展科普工作,6个社区、2家学校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单位。加大就业帮困力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75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122人;开辟“创业带动就业”服务新平台,新建创业孵化基地4个,新增创业实体5079个,吸纳就业23909人。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顺利推进,积极实施养老保险政策,745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任务全面落实,水岸花园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蒲家一期经济适用房推出申购,泽民小学东侧地块、蒲家二期、原美佳乐地块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全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住户达569户。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81890求助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老年“一键通”拓面等工作扎实开展。提高档案公共服务水平,在全市率先实现重要档案数字化利用,70%以上的民生档案达到省级规范化管理标准。全面落实各项惠残政策,残疾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本届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抢抓发展机遇,服务全市大局;强化高端发展,坚持以质取胜;创新体制机制,勇于攻坚克难;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先后荣获了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等称号,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区和平安建设先进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服务宁波与发展海曙相促进,扎实推进科学发展。面对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和资源空间的瓶颈制约,我们始终在“依托宁波、服务宁波”的大局中找定位、抓机遇、谋发展,按照“开发、集聚、拓展”的方针,适时调整完善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确立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导向,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海曙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均有大幅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84%左右,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七成以上。全区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相驱动,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拓展发展空间,深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强自主创新与区域合作,建立健全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倾力打造务实开放、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环境。区域金融创新深入推进,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运行,首家村镇银行抓紧筹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财政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动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开发,全面提高“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协作及“宁波周”活动等区域合作水平,累计组织157家次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完成项目签约37个,总投资额45亿元。加大人才引进和创业支持力度,引进硕士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346名,创办海外留学生创业园。大力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从45.00亿美元增加到72.83亿美元,年均增长10.1%。
五年来,我们坚持整体统筹与攻坚破难相统一,扎实推进品质提升。在统筹落实市“中提升”和“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始终把重点区块开发、城区功能配套、社会管理创新作为重中之重,迎难而上,合力攻坚,逐步破解空间制约、项目推进、管理提升等难题,着力打造城市精品。全力以赴攻拆迁,累计完成旧城改造18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85.6万平方米,规模创海曙史上之最。统筹协调抓项目,和义大道、月湖盛园等精品项目建成开业,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月湖西区历史街区、新星商业中心等功能性板块建设顺利推进。多措并举促提升,累计完成非成套房改造20.6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410万平方米、内河整治45条,传统商业区、老小区和背街小巷的精品化整治启动实施,垂直绿化和城市管理标准化区域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推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监管等创新工作初显成效,81890服务模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组团式、零距离”服务模式、和谐促进工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商业文明建设等特色工作成为现代都市的品质符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相协调,扎实推进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就业创业、计生奖扶、住房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平安建设等公共服务扎实推进,民生事业投入不断加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54.01亿元,年均增长11.8%。实现新就业53248人,所有社区均实现充分就业。全区建成保障性住房9.13万平方米,新开工31.5万平方米,累计增加廉租住房保障家庭4063户。基本完成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在全市率先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同城化。深入推进社区卫生属地化管理,8679名未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残疾人、老年人和低保特困人员享受社区基本医疗服务。3件文艺精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群星奖”。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与转变职能相结合,扎实推进规范高效。按照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要求,积极构建职责明确、工作规范、反应敏捷、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行政运行机制,全面提高行政能力。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及各方面的社会监督,完善建议提案领办、督办、“回头看”等工作制度,共办理建议提案1100件,办结率100%,办理结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完成新一轮区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后共设置政府工作部门19个。完成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大力推进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审批事项累计减少51%,成为全市审批事项最少的县(市、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应用,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全面落实政府廉政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日益健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性债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强化,“五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和公务用车、公务卡消费改革全面推行。
     回顾五年历程,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使海曙发展把准了目标定位;正是由于全区上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战,使海曙发展谱写了崭新篇章;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竞相迸发,使海曙发展充满了盎然生机;正是由于各界人士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使海曙发展增添了无穷活力。在此,我代表本届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属单位、驻区部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海曙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显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部分重大项目及功能区块建设进展不快,载体建设攻坚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在完善城区功能、提升管理品质等方面还需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普惠性有待加强,民生保障的力度与群众期待尚有一定差距,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个别部门和干部中还一定程度存在宗旨意识不强、工作推进不力、效率不高的现象,违纪违法案件仍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从海曙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转型发展的攻坚突破期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冲刺期。我们必须着眼全市发展大局,找准工作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将要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六个加快”战略和“三思三创”主题,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大力推进智慧海曙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基本建成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地位更加巩固,具有高端化现代产业、高效能管理服务、高品位特色文化、高质量人居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基本建成,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综合财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智慧城区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为主导的现代都市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城区功能配套建设,莲桥街商业文化街区、月湖西区历史街区、鄞奉路滨江商务居住区、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城西北商务商贸副中心、城西南产业提升区等功能性板块基本成型。生态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标准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管理保持领先。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社会组织培育管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等机制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参与更加广泛、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率先在全市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中心城区特点、海曙特色的制度框架和配套改革体系,社会管理创新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区前列。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增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完成区体育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发展一批竞争力突出的优势文化企业,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三大体系基本形成,努力将海曙建设成为人文精神浓郁、文化品牌彰显的文化强区。
    民生改善走在前列。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完备,普惠性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打造海曙品质教育和品牌教育,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市保持领先。居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三、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政的开局之年和“十二五”规划的深入推进之年。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宁波市空间布局优化、轨道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纵深推进,为海曙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工作优势不断增强,为新一轮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较多,区域发展同质化、高端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正视不足、冷静坚毅,又要运用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务实奋进,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确定的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为海曙新一轮发展夯实基础。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与推进力度,坚持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三轮并驱”,加快构建与区域功能相协调、与发展优势相适应、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新型都市产业体系。
    促进总部经济聚集壮大。按照“分类指导、分批推进、分步实施、分区规划”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优势总部企业信息库,加快建设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集聚区,促进2家以上总部大楼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通过精准招商和定向推广、借助国际性和全国性重点经贸活动等方式,主动承接国内外企业总部基地转移,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结算、研发、营销等功能型总部。积极推进本土优势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扎根海曙,着力培育和壮大本土总部企业。
    加快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加速构建高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优势行业和企业的集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大对天一广场、和义大道、月湖盛园等商业区的宣传推介力度,主动引导品牌提升,逐步扩大品牌集聚效应。稳步推进鼓楼步行街、城隍庙区域等区块改造升级,注重商旅文联动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街区。综合运用城市规划、产业政策、市场监管和效益激励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商务楼宇业主及物业管理机构对老旧楼宇更新改造,提高楼宇环境品质和服务质量,提升商务楼宇的入住率、注册率和贡献率,着力打造一批税收亿元楼。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都市工业创新转型。巩固实体经济基础,鼓励和引导企业聚焦实业、做强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两化”融合为着力点,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对软件企业和网络信息服务业政策扶持,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企业,争取全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30%。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人才服务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人才服务载体,加快集聚紧缺急需和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积极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加快淘汰、关停辖区不锈钢企业和印染企业等落后产能。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重大项目攻坚,为海曙新一轮发展拓展空间。加快落实“一核三带五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以深入开展“六个加快”重大项目突破年为载体,凝心聚力抓攻坚,群策群力破难题,全面推进城市建设“三大攻坚”。
    推进征收拆迁攻坚。加快推进拆迁扫尾,力争全面完成南站区域改造地块一批、鄞奉路二期、月湖西区二期和轨道交通2号线等项目拆迁。试行国有土地上房屋阳光征收制度,推进征收补偿的网上签约、网上备案和网上公开。启动轨道交通4号线、市第二医院扩建等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完成甬丰、望春桥、粮丰等约20万平方米集体土地房屋拆迁,适时启动姚丰、段塘等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拆迁安置房和村民安置房建设,青林湾拆迁安置房建成交付,徐家漕、气象路1#地块等拆迁安置房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气象路2#地块拆迁安置房和双杨村民安置房项目实施主体施工,联丰村民安置房项目和后孙拆迁安置房一期2#、3#地块完成地下室工程,气象路3#地块、后孙拆迁安置房一期1#地块和西成后孙村民安置房项目力争开工。
    推进区块建设攻坚。持续推进功能性板块开发建设,莲桥街商业文化街区、月湖西区历史街区一期主体完工,天一阁广场和新星商业中心一期基本建成。南塘河历史街区一期开业,二期启动改造。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南北广场建设及配套道路前期有序推进。着重破解项目审批、前期推进和落地等环节的难题,力争鄞奉路一期二批和月湖西区二期、鄞奉路二期部分地块挂牌出让。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围绕重点区块开发,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项目,为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
    推进功能配套攻坚。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深化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科学组织交通运行,深入推进错时停车模式,有效缓解市民出行难题。完善城区功能配套,区体育中心、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广安养怡院)工程力争主体结顶,澄浪变开工建设。鼓楼片区一期背街小巷整治、尹江岸一村沿河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全面完工,鼓楼步行街商圈综合改造基本完成。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海曙新一轮发展增添动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不断夯实社会管理的民生基础、基层基础和信息化基础,探索建立统一领导、富有活力、完善配套、规范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四个提升”。
    提升智慧城区建设水平。加快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推广深化智慧海曙e生活、智慧城管平台、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药品网上监管系统、舆情导控系统等一批智慧应用项目,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力争全区光纤到户率超过95%。不断完善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以“应用导向、信息共享、实时交换、资源整合”为特征的海曙云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全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品质。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明晰权责,细化标准,完善管理、考评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发现及处置问题的效率与水平,切实增强城市管理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拉升城市综合管理标杆,深入开展“洁净海曙”、占道整治、城市家具规范设置、户外广告整治等专项行动,突出薄弱部位的整改与监管,全面提升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物业管理小区的养管水平,努力打造城市综合管理品质城区。
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深化社区社会建设,以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为导向,建立健全政府扶持、社会协同、专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机制。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力度,提高社会组织在资金筹措、项目管理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和功能建设,注重社会组织常态化监管,拓展服务管理功能。
    提升公共安全防控效能。健全重大事项信访维稳风险评估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整合社会资源,初步构建起动态化、联动式、智慧型、精细化的新型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开展标准化达标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建设和安全生产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领域的监管和整治力度,重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安全有序。
    (四)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为海曙新一轮发展激发活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升城区软实力为目标,突出文明创建、文化惠民、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四大抓手”,努力以文化助力经济、以文化润泽民生、以文化彰显文明。
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深化全面参与、常态长效和共建共享的文明创建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文明水平。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居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怀、行为规范,持续深化环境文明、服务文明、秩序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的时代内涵。积极巩固和提升文明创建成果,以薄弱环节和重点复杂区域为重点,继续做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
    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文化强区的重要基础,积极探索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围绕打造“十五分钟文体活动圈”这一目标,加大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区数字(网络)图书服务系统、图书借还“一卡通”系统和基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规范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区域内藏书文化、浙东学术文化、名人故居文化的深厚底蕴,积极转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工作成果,充分展现海曙独特的历史风貌与人文内涵。推进月湖西区、秀水街、南塘河等历史街区改造升级,做好董孝子庙重建和袁牧之、孙传哲、翁文灏等名人故居的修缮工作,推动故居实现陈列开放。推行“五位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大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明南词》的传承力度。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研究编制《宁波市环月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大对文化产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发展创意、设计、策划、新闻出版等产业,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形成辐射面广、集聚度高的产业集群,使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支持民间资本创办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精心做好文化与商贸、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文章,打响“藏书圣地、风尚海曙”都市文化旅游品牌。保护和复兴“老字号”,进一步丰富商贸文化内涵。
    (五)坚定不移地抓好政府公共服务,为海曙新一轮发展提供保障。加快资源整合与制度衔接,控制财政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等民生支出,切实让群众更多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科普工作,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学调配全区教育资源,努力推进区内各教育机构、教育群体、教育类型间的均衡发展。顺应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趋势,着力打造区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特色品牌,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试点区创建工作。加快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着力改善居民就医环境。以创建省卫生应急示范区、省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做好疫情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置,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支持参与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稳定低生育水平,探索“优家计划”品牌化运作模式,促进出生人口素质稳中有升。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试点设立社区养老照护站,稳妥做好三市养怡院、闻裕顺福利院的拆迁安置。
    切实优化社会保障。以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为重点,不断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步伐,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广社保医保“一卡通”。深化劳动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健全劳资纠纷预警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加快泽民小学东侧、蒲家二期、原美佳乐等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度,试点推出公共租赁房,探索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统筹管理及并轨运行新模式。坚持预防、保障与服务并重,深化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区创建。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将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及优抚对象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实施医疗救助网上审批和“一站式”结报。
    重点办好民生实事。一是范江岸路西延、澄波街西延等8条打通“断头路”项目和三眼桥拓宽工程建成通车。二是全面完成新街小区、文化家园等第二轮老小区整治;联升保障性住房项目建成使用;完成望春桥、甬丰、粮丰旧村改造拆迁,胜丰(东)拆迁安置房项目竣工。三是新建段塘街道、月湖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四是新增就业人员10000人,常年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200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五是推行家庭医生健康分类管理模式,构筑适应群众需要的防控体系,创建省级慢病管理示范区。六是完成东恩中学兴宁楼改造工程主体结构;加快推进达敏学校迁建工程。七是推进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新建16个社区数字(网络)图书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八是落实菜市场提升行动计划,完成1家标准化菜市场改造提升工作。九是加快推进鼓楼片区三期、江厦片区二期等区域的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实施卖鱼河、柳西漕河等河道水质提升长效管理工程;完成中山公园下沉式广场改造。十是加快无线上网站点建设,实现政府机关、商务楼宇、商业街区、社会公共热点区域以及城区主干道路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此外,我们还要继续做好人民武装及双拥工作,推进外事、工商联、侨务、对台、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政府受命于加快海曙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优化政府运作流程,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一)牢固树立宗旨责任意识,着力增强凝聚力。坚持依法行政、民主决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政府职权,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社会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意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用。深化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开放式决策机制,关注社情民意和网络舆论,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使政府工作更能集中民智、借助民力、反映民意。
    (二)牢固树立率先发展意识,着力增强创新力。坚持科学理论武装,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践行科学发展、驾驭复杂局面、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发扬“博纳兼容、诚信崇德、开拓务实、追求卓越”的海曙精神,激情创业、勤政敬业。加快电子政务数据库建设,推行微博问政,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深化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应急联勤联动机制,提升政府应急能力。
    (三)牢固树立优化环境意识,着力增强服务力。坚持在服务中强化管理,在管理中优化服务,增强辖区单位、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区域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增强公务员诚信意识,为全社会讲诚信树表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制管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排忧解难,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
    (四)牢固树立真抓实干意识,着力增强执行力。大力倡导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的优良政风,发扬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作风,积极营造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浓厚氛围。突出抓好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明确责任,务求实效。完善干部评价体系,强化干部交流互动,深挖开拓创新潜力,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加大政务督查和行政问责力度,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推诿扯皮问题,确保政令畅通,推动机关服务提质、提速、提效。
    (五)牢固树立从严治政意识,着力增强自律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教育、制度、监督“五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反腐倡廉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重大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管,抓好专项检查,强化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倡导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努力建设节约型、廉洁型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使命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区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蓬勃向上、克难攻坚的进取精神,勇往直前、领跑发展的昂扬斗志和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宁波市海曙区人大常委会主办 海曙区信息中心承办
技术支持:宁波市卓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